首页 -> 2007年第1期

20年后,我留学,他拣垃圾

作者:王彩方




  1.一个令人吃惊的造句
  
  一堂语文课后。我在批改当天的语文作业——用“偶然”写一句话。改着改着,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句子:“20年后的某一天。我从国外留学回来,偶然间。’看见我的老同学陈某正在垃圾桶里捡垃圾吃。”
  我连忙翻看作业本上的名字,是邱某。抬眼看去,邱某正在座位上与同学开心地说笑着,而陈某则对着窗口发呆。
  
  2.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
  
  邱某和陈某,两人都是近视眼。为了照顾他们,我将他们从后排调到了第三排,他们成了同桌。
  邱某,白净、斯文,成绩优秀,是该小组的数学组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家境优越,父母都是公务员。
  陈某,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学习非常困难,我接班时她语、数成绩均不合格。她的养父母都已年过七旬且体弱多病,家中以收破烂为生。
  两个家境不同、学习成绩悬殊的孩子,在偶然间成了同桌。这一次用“偶然”造句,邱某流露出对同桌的歧视。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我冥思苦想。
  
  3.两次不同寻常的订正
  
  我把邱某叫过来。指着句子问:“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怎么样?可不可以修改一下?”我边说边观察他的表情,他的脸微微红了一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说:“王老师,我去修改一下。”一会儿,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句子写出来了,原句已被橡皮擦得一干二净。新句子写得不错,不过。还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
  我决定让邱某进行第二次修改。我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其实,你原来那个句子场景设想得很好。20年后,你很有可能已经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很有可能偶然地碰到老同学陈某,不过……”我期待他能明白自己句子的不当之处,可是,他脸红红的。有些局促不安,仍沉默不语。我只好追问:“作为老同学。你忍心让她靠捡垃圾为生吗?可不可以给她‘找’份好工作?”邱某好像明白了,说:“老师,我写得不对,我会改的。”一会儿句子就改好了:“20年后的某一天,我从国外留学回来,偶然间,我在学校外面的马路边,看见杂货店里坐着的老板娘正是我的老同学陈某。”
  
  4.几点令人深思的启示
  
  事情似乎就这么结束了,但是对我心灵的震撼很大,以致久久不能平复。
  邱某最初造的句子,流露出一名优秀生对学困生的歧视,流露出富有孩子对贫困孩子的歧视——把自己的未来设想得如此辉煌,而把同桌的将来设想得这样落魄。虽然这可以看成是一个孩子的单纯,但是,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为孩子头脑中出现这种思想苗头而担忧。句子是改过来了,但是邱某对同桌的歧视态度真的转变了吗?
  再看看平时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多数学困生在班级中没有地位,他们的交际范围也仅限于那几个学困生。优生不愿与学困生玩,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品性也不好,不愿与之交朋友;更有甚者,认为好学生跟差学生在一起,好学生也会变差;部分家长对孩子交友也有限制,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来往,认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总之,同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歧视,而这一次“偶然”造句反映出的歧视现象,不过是这种歧视心理具体而明确的表达。
  我认为,学生的歧视心理是社会现实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公平现象的反映,这种心理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留心观察学生中出现的歧视苗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关心、帮助那些被忽视、被歧视的孩子。因为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与其他学生有较大差距的学生,在不被别人接纳时,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引发一些极端行为。
  
  (联系地址:杭州市西兴实验小学 310051)
  [责任编辑:陈秀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