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安静教育,应当缓行
作者:贺可春
于是,每天早晨在学校门口就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背着书包有说有笑的孩子一迈进校门就闭上嘴,默默地、目不斜视地走向教学楼。这的确是一幅安静的、秩序井然的画面,但却让人感觉十分压抑。《现代汉语词典》对“安静”一词的解释:一是没有声音的,没有吵闹和喧哗的:二是安稳平静,不激动,不焦急,不兴奋。我想,安静教育真正要取得的效果应该是后者。安静更重要的是内在与外在的默契。真正的安静教育应该是要求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内外统一。
安静教育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当是为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而服务的。可是,自从学校开展安静教育以来,学生们整天像蹲监狱一般待在教室里,即使是每周仅有的两节体育课,也有很多限制,难得的课间10分钟也必须在“文明休息”的要求中度过,不能大声讲话,不能追逐嬉戏。在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失去了必要的活动。
诚然,在校园内和课堂里规范学生的言行是很有必要的,但大可不必使安静教育成为一种“运动”,并以制度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很容易走向极端,由规范变成约束。用条条框框死死地管、卡、压,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从何谈起?即使达到了绝对安静的效果,也是以扼杀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为代价的。也许不少老师认可这种做法,认为学生的身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习产生干扰,会使学生在学习时分心分神。其实,无论是外在的身体活动。还是内在的智力活动,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具有青春朝气和充沛精力的青少年,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充分的活动。所以,为了使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千万不能再把学生的身心分割开来。
那么,究竟怎样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更用心更专注于学习呢?我认为安静只是一个外在因素,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很安静时,不一定是真投入:学生很投入时,也不一定是安静的。有时,我们的老师在异常安静的课堂上还会责怪学生上课不敢讲话,不敢发言,课堂气氛太沉闷。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这里面的深层原因呢?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懂得该安静的时候安静,该活跃的时候活跃。何况,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不下来,原因不仅仅是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中的“不安静因素”有时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有关,比如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缺乏变化、教学节奏不当等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不可能在安静的状况下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上单纯强调安静并不科学。
安静教育,应当缓行。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213021)
[责任编辑:陈秀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