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56分的尴尬

作者:马小翠




  一、56分的尴尬
  
  学生评教活动结束了,教务主任将每位任课教师的测评结果发给本人。拿着写着测评分数的小纸条,我愕然——56分!全班孩子给我的教学只打56分,为什么?怎么了?哪里出问题了……心中不禁万分失落。怅然地望着窗外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思绪也被拉成了长长的线……
  过去几年学生对我的教学评分几乎都在95分以上,最低那次也是91分啊!这次是怎么了?难道我的教学水平降低了?还是这群孩子水平太高,太难“伺候”?
  总要学会面对困境。我暂时掩藏起凄楚的心情,设计了关于“怎样上好语文课”的调查问卷。问卷收上来后,我怀着紧张、不安的心情一张张翻阅着。学生稚嫩的字迹表达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老师,您的语速太快了,有时候我们跟不上,听不懂。”“老师,您说得太多,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时间太少。”“老师,您如果像教学老师那样讲课,幽默多多,让课堂也快乐多多,就更好了!”……看着学生的评语.难过的心情稍微有些缓解,原来更多的是一些非教学因素导致了学生对我的教学评价“一落千丈”。看来我真要谢谢这个“56分”,它及时为我敲响了警钟!
  
  二、我的思考
  
  我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希望我在课堂上像数学老师那样风趣、幽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的建议竟然占了一大半!于是,我和教数学的余老师进行了交流,紧接着观摩了几节数学课。
  数学课上,余老师幽默又不失严谨,教学活动充满情趣,每节课都魅力十足,回味悠长。
  原来幽默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能量。它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心智,优化学生个性,使学生胸怀豁达、态度乐观、头脑灵敏。
  “幽默虽然是种特殊的细胞,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特殊的细胞可以人工培植!它需要实践和策略。”余老师把这句话写在了我的书上。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带给学生们一种愉悦美妙的触动。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也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正是幽默艺术的机智性、娱乐性,让教育也有了寓庄于谐的特性。特级教师于漪就提出了努力把课上得情趣盎然的观点。魏书生也明确主张:“让每堂课都有学生的笑声。”
  
  三、我的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有了些收获,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适宜地运用幽默艺术了。
  正话反说是人们最常用的幽默艺术策略之一,它是指有意识地将要表达的意思用相反的语言表达,从而收到明褒暗贬或明贬暗褒的效果。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运用得更多的是明褒暗贬的方法。班里有个学生经常吸烟、打架,让我很头疼。在一次班会上.我特意讲了一个“经典”故事——吸烟的几大好处:一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损伤肺部,引起深度咳嗽,咳声阵阵,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咳的时间越长,身体越瘦弱,可以节省布料……当我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讲完第二个好处后,孩子们会心地大笑起来,眼睛悄悄地瞅向那几个“烟民”。几个烟民脸红红的,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补充理由……看着孩子们俏皮的模样,调侃的眼神,我也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课后,那几个“烟民”主动找到了我……正是寓庄于谐的批评艺术让他们领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中经常有些“灵感”出现,及时捕捉这些“灵感”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别有一番滋味。例如,课堂上讲到“僧敲月下门”时,我有意强调了一个“敲”字,我说:“应该是‘踢’吧?”(那些天,教室的门常被学生踢坏)“为什么不用‘踢’?”我有意反复质疑。在学生的“释疑”过程中,我拍拍教室的前门,语重心长地说道:“门啊,你的命运终于要改变了!不会再被‘踢’,而是被‘敲’了!”
  有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时,套用费翔的那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学生也都乐意入情入境地读书了。
  教学是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策略,从而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们真的不要再有“56分”的尴尬了!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单集镇中心中学 221127)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