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生活”与“教育”两则

作者:刘金玉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确是如此。不信,请看:
  
   一、“洗碗”与“教育”
  
   吃完饭,必洗碗,这是常理,否则,时间长了,碗里会生出细菌,即便洗,也是难以洗净,必须借助清洁球等硬性“抹布”,这对碗来说,是一种可怕的伤害。所以,洗碗一定要把握最佳时机。
  我的孩子在学习时总喜欢喝茶,而且是浓茶。可时间一长,就出现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茶垢多,清洗非常困难。于是,我就让孩子每天一喝完,就及时清洗,决不留到第二天,做到“今日茶垢,今日洗净”。果真,孩子的茶杯再也没有脏过。
  “爸爸,是不是我眼睛有问题,怎么总看不清黑板?”我抬头看一眼孩子的眼镜:“看你的眼镜,多脏啊,看东西能清晰吗?”在我的提醒下,孩子认真.看了看自己的眼镜:真是很脏。“快擦擦,擦过后再试试!”孩子擦干净了眼镜再戴上,高兴地说:“爸爸,我看清了,怪不得我看东西模糊,原来是我好长时间没擦洗眼镜了,是那些可怕的脏东西造成了我的痛苦啊。”
  这三件生活中的小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如果不及时把“脏物”消灭在萌芽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会不断恶化,不断加剧,到头来,将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的教育不也是这样吗?哪个人身上没有缺点?关键是对待缺点的态度与措施。凡及时改正者,必然会不断进步;凡无所谓者,必将栽跟头,有时还不轻。学生成长也是如此。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身上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导致的。问题的形成不在学生,因为他们还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教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地解决问题。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必须及时去发现,去引导,去纠错,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学生的也必须积极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认真改正,这样才能避免犯错,使自己更好地发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从反面说明不及时发现并改正缺点的可怕后果。为了杜绝“饭碗生菌”“茶垢难除”“镜片积污”的惨状,我们必须及时、认真地“擦洗”。
  
  二、“倒水”与“教育”
  
  寂静的会场上,严肃的考场上,要喝水,怎么办?倒水呗!怎么倒,却大有学问。
  一种方法是:直着杯子,让热水瓶直对着杯底,让水直泻而下。这样做的结果是:搅扰了寂静的气氛,引来众人的侧目,弄得你很尴尬——全因“咚咚咚”的水流声;滚烫的开水很容易烫伤你——水满而四溢;假使是在冬季,还会因水温与杯温落差太大,造成杯子炸裂。此法,不妨称为“直”杯倒水法,虽用时少,可易损人、伤己、坏杯。
  另一种方法是:斜着杯子,让杯口部分与热水瓶接近,让水沿着杯壁而下。这样做的结果是:水在无声无息中自然倒满,不会引来众人的目光,自己当然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斜着水杯,且杯口只有下半部对着热水瓶,即便水溢出,也会沿着杯壁流淌,烫手之事当然不易发生;因杯是斜着的,水与杯的接触面较大,水杯炸裂的可能性就会减小。此法,不妨称为“斜”杯倒水法,虽用时较长一点,麻烦一点,却不会损人、伤己、坏杯。
  写到这里,我猛然记起了化学酸碱盐实验时,化学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倒液体时,务必沿着杯壁倒,如果直倒,液体很容易进溅出来灼伤人。
  这“倒水”与“教育”又有何关联?聪明人一眼就会看出其中的道理来——原来,“教育”就如“倒水”。
  水杯——教育的对象;茶水——教育的内容;倒水——教育的目的;“直”杯倒水法、“斜”杯倒水法——教育的方式;直入杯底、沿壁而下——教育的途径;是否损人、伤己、坏杯——教育的结果。
  “倒水”之法不同,其结局截然不同;“教育”之法不同,其结局当然亦不同。
  某生,性格怪僻,不服从管教,一向我行我素,是个典型的“双差生”。对其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当然是各有各的妙处,但归结起来无非是“直”杯“倒水”法与“斜”杯“倒水”法两种。  “直”杯“倒水”法——将其错误、缺点无一遗漏地进行揭批,不仅老师揭批,还发动同学揭批,有的甚至将家长请来,让家长配合教育,施以拳脚;不仅让班级老师、同学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他,性格暴躁者还会给他三拳两脚,语言更是不堪入耳。结果呢?造成了师生的对立,矛盾的升级。在这种“直”杯“倒水”法下,这个学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破罐子破摔,没了道德水准,没了荣辱之心,自暴自弃,谁能说他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次品、废品、危险品——尽管当初老师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但结果却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斜”杯“倒水”法——从旁了解该生情况,辨析其优缺点,把握其性格,分析其思想,充分发挥日记、书信、网络的交流作用,把微笑、期待、鼓励的目光毫无保留地送给他,让同学们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开导他,让他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自己是大集体中的一员,自己错了,自己影响了集体,不变不行,不快变不行,只有变好才能对得起关心自己的老师、同学、亲人以及大集体,这是一种心灵的呵护,这是对人格的尊重,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其结果可想而知,既达到教育学生、促其变化的目的,对其他学生也同样有教育、警示作用,可谓一举多得。既然“斜”杯“倒水”法有这样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直”杯“倒水”法与“斜”杯“倒水”法,虽仅一字之别,内涵却是差之千里,体现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思想——压服教育与人本教育,达到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境界——人性的扭曲与人性的张扬。
  “洗碗”“倒水”,生活之必需;“教育”,成长之必需。小与大,轻与重,就这么联系紧密、巧妙。想想,确也如此。
  衷心希望人人都会“洗碗”“倒水”,人人都成为“洗碗”“倒水”的能手。
  (联系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225400)
  [责任编辑:苏学恕]
  创新精神在班集体建设中的基本特征:
  1.创新精神具有动力特征
  创新精神可以使学生(主体)对于创造性地学习和参与班集体活动达到痴迷的状态,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2.创新精神具有情感性特征
  创新高度重视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卷入”,强调主体性参与。
  3.创新精神具有开拓性特征
  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开拓,它可以使主体从发现的、求异的、拓展的角度去努力开创,对未知成果的取得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王贺胜《班集体建设创新论——班集体建设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