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教育,怎一个“赏识”了得

作者:姚丽川




  近几年,赏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有些人将“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夸奖学生,“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课堂上回答一个简单问题就能得到老师大张旗鼓的赞扬,甚至在学生答非所问、错误百出时教师也言不由衷地称赞几句,一律面带微笑评价“好”“不错”“敢创新”“有个性”。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不正常”现象,如果“赏识”变了质,将其与“放任、放纵”等同起来,那它必然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认为目前赏识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错误的赏识
  只有实事求是,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笔者曾听一节课,当教师表扬一名学生朗读得“好”“不错”时,引来下面同学一阵窃笑,朗读者满脸通红,因为该生的朗读不但不流畅,而且还读错了几个字。这种赏识不但让被表扬的学生尴尬,而且也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有些教师误以为提倡赏识就不能否定,所以课堂上不管学生讲的有无道理,都一律肯定,或保持中立,或不置可否,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有些教师甚至将错误当“创新”肯定,如某教师在讲解量词用法时,有学生给出“一位蚂蚁”“一名蚂蚁”等答案,这位教师不但不予以纠正,反而当作学生的创新加以赞赏,带头鼓掌。一味地迁就、放任会使孩子们不能掌握正确的知识。这种不分是非对错的赏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虚假的赏识
 赏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赏识应当发自内心,在恰当的时候确切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给予肯定、支持,使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带有目的的牵强赏识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应有作用,还会让学生觉得虚伪,失去对教师的信任。笔者曾听过一堂课,教师对每位学生都予以赞赏,“好” “不错”“了不起”这些字眼一直不离嘴,似乎根本没弄清学生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言之无物,千篇一律。这种为赏识而赏识是虚伪的,使赏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也让学生觉得老师对工作不负责任。
  
  3.廉价的赏识
  一些教师以赏识为名滥发奖状,还美其名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结果使赏识泛滥成灾。上学期末,邻家孩子拿回了奖状,一家人高兴不已。事实上,据笔者所知,这孩子成绩不理想,平时表现也不好,刁蛮、任性,损害公物,破坏课堂纪律,打架斗殴。后来经了解才知,原来学校给每个班下达了评选指标,文明生每班30%,优秀生30%,进步生人数不限,还可评些单项奖,名额不限。很明显,学校的意图是让每位学生都受到赏识,受到鼓励。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泛滥的赏识真能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吗?人人有奖,如何体现榜样的作用?如何促进学生进步?对学生本人又有什么好处?难道教育只剩下赏识了吗?
  赏识的泛滥必然导致赏识的廉价,赏识的作用也就大大降低。如果教师对学生完成一些简单容易的任务也大加赏识,则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使其他学生认为其无能,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十道题目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表扬:“这么难的题,你也能做对一道,真棒!”如此这般,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们觉得“做对做错一个样,考好考差一个样”,既对后进生起不了激励作用,又会使优秀学生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上进心。久而久之,廉价的赏识,还能有多少热情与真诚可言?
  
  4.倾斜的赏识
  某些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仅仅集中在班内少数优秀分子身上,给成绩优异的学生罩上过多美丽的光环,却常常忽视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某些良好表现视而不见。其实,最渴望赏识的正是这些学生,他们的些许进步来之不易,教师更应积极发掘,及时表扬。教师的赏识只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优秀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学生们才会看重赏识,对老师赏识的人或事才会积极接纳,才会出现教师所希望看到的“人人争先,天天向上”的局面。
  不可否认,正确、公平、有效的赏识确实能催人奋进。但若“赏识”由“倡导”演变成“风靡”,时时赏识,处处赏识,事事赏识,赏识变成了家常便饭,这样的赏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害的。无节制的赏识会滋长人的惰性、虚荣,使人盲目乐观、骄傲自满、迷失自我,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人如果得到的赞美太多,虚荣心便会膨胀,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人会变得脆弱,经不起挫折。成长需要经历一些磨难,只有经历磨难并在磨难中铸就刚强性格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孩子毕竟要长大,必然要走向社会,让他们从小经历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因此,赏识是有原则的,毫无原则的赏识只能是“温柔杀手”。教师本就应具备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这些都应该是基本的教育手段。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绝对不是唯一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包治百病”,都不可能完全适用干所有学生和所有事情。
  
  (联系地址: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
  [责任编辑:陈秀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