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班级管理巧用心理效应 

作者:徐建伟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映效果。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效应,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一、正确运用“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技巧试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应该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呈阶梯状的子目标。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一级门槛。此时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l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班主任在为学生制定具体的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目标的合理性。在制定目标时,要全面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目标,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只要学生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2.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预计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要针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知识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育者的主导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迈“门槛”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积极引导,一旦学生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更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实现更高的目标。
  
  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成功的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开始读中学时,父亲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这样评价:“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名列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从事化学研究的素质,建议他改学化学。此后,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在化学领域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强项也有弱项。只要学生找到自己智慧发展的最佳点,并付出努力,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班主任应主动运用“瓦拉赫效应”,积极帮助学生寻找智能发展的“最佳点”。
  1.从多个角度看待学生。许多老师喜欢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结果是很多学生的优势方面被忽略,所有人都被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束缚。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班主任应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
  2.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潜能搭建平台。班主任可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普通话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平台,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动手的动手,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
  
  三、正确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植株十分矮小;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当中也存在。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到1982年先后产生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共生效应”的杰出典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学优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笔者在管理实践中,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按优良搭配,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组,每组由7-8个人组成。每组包括1-2名学优生,1-2名学困生,2-4名中等生。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并且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不仅要自己获得成功,也要关心帮助小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班主任一方面要引导“共生圈”内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不断完善自我;另一方面要引导各“共生圈”之间互相学习、良性竞争,形成一个更大的“共生圈”。这样,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便不知不觉形成了。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长铝中心中学 450041)
  (实习编辑:王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