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反思作业

作者:张安成




  有段时间,在分数第一、高考至上的思潮影响下,许多老师搞题海战术,从小学到高三,学生们无不在作业的苦海中挣扎;后来又有人提出减负,于是许多老师又不再留作业,说是快乐教育。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得不到巩固,教学效果得不到反馈,教学失去了控制。笔者认为,采取上述两种做法的老师都没有认清作业的本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作业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准确把握作业的本质。
  
  一、作业的作用
  
  作业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布置适量的作业是检验、巩固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通过作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及新旧知识整合的程度;学生也可以通过做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布置适量的作业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必要手段。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听一遍老师的讲授,对知识的把握是肤浅的,只有在听、说、读、写、思、用的过程中,人的全部感知器官都调动起来,才能达到记忆深刻、理解全面、运用广泛、举一反三。所以,课堂教学后,老师必须留作业,学生必须做作业。
  其次,布置适量的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老师可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类型和认知水平,特别是一些活动作业,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特长、禀性,便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第三,布置合理的作业有助于老师更准确地把握自身教育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如果大多数学生的作业出了问题,老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做出补救;如果个别学生作业出了问题,老师则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生迎头赶上。此外,作业还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
  
  二、当前在作业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分注意作业答案的.对错,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作业流于形式、刻板和教条。如果学生的作业与标准答案对不上号,一律为错,无形之中,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被遏制了。
  第二,一些老师在作业上做表面文章,整齐、干净、循规蹈矩、合乎标准答案的就打勾,对有个性,有创新突破而不合老师要求或书写不太标准的,几乎连看也不看就打个大叉子。这种做法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第三,量大质低,千篇一律,死记硬背的作业多,这种情况势必导致学生进行毫无功效的重复劳动。对这种量大质低的作业,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又吃不了,影响了整体教育教学效果,造成了人、财、物、时的浪费,事倍而功半。
  第四,目前的作业给学生的是“鱼”而不是“渔”,学生做完了作业,也只是会做这几道题,题型稍一变化,便不会做了。有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试能力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奥林匹克竞赛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却“泯然众人矣”,何故?只会吃鱼,不会钓鱼。
  
  三、改进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第一,依学生身心特点及客观环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恰当布置作业。我们常说教育教学不能违背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要依客观规律办事,俗语“按季节穿衣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结合学科内容,布置一些延伸作业、动手作业,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课堂内外相统一,这样的作业不愁学生不爱做,不会做。
  第三,提高作业质量,适当控制数量,合理确定作业时间跨度,正确把握作业难易度,做到有的放矢,举一反三,寓教于乐。
  第四,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基本技能的提高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调动眼、耳、口、手、脑多器官参与,使感知的完整性不断得到锻炼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断掌握“渔”术技巧,变学会为会学。
  第五,引导家长参与学生作业。有些作业,如参观、采访、读报、写信、货币计算等,可以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完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作业,学生理解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通过作业,也加强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总之,反思作业,提高布置作业的技巧和能力,可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联系地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师培训中心 747000)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