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班主任莫学诸葛亮
作者:张建萍
一、不学他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万物,“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可谓是他神机妙算的极致。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灵魂”,对班中学生的情况也应该了如指掌,学生的成绩如何,爱好什么,性格特征,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无疑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然而。一些弊端也由此产生。由于知根知底,班主任一般会对每个学生形成“定论”,如谁一贯认真,谁爱偷懒,谁的嘴巴叽叽喳喳,谁是个“闷葫芦”……这些“定论”很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或工作方法,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完善、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看待学生,更不能给他们定型;要全方位地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的多种发展可能性。
班主任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是不以过去看现在。某些教师似乎总是盯着学生的过去不放,过去好的,爱屋及乌,现在也好;过去不好,现在即使有进步也视而不见。为了改变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学生要么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要么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所以,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过去,但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二是不以现在看将来。现在的学生苦不苦?苦!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吃得了苦?不是。现在的教育模式是不是能让每个学生都适应?不能。如此条件下,又怎能对孩子的以后做出定论呢?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当局者迷。“你再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中学(大学),将来就没有什么出息”,这样的话让孩子恐惧。孩子的心理和意志都还很脆弱,他们最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一句激励的话语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对学生的能力表示怀疑,轻易地否定他们,对孩子来说都是最为严酷的判决,会无情地将他们的梦想击碎。
二、不学他的事必躬亲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与诸葛亮于五丈原对垒,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遣人送去女子衣物,书中有如下对话:
懿问日:“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日:“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日:“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少时读三国,常想,如果诸葛亮多活几年,说不定蜀国就能一统天下了,可惜他的手下“无能”,什么事都要他亲自过问。其实现在想想,诸葛亮若能懂得“放权”,充分利用部下的才干,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又何至“出师未捷身先死”呢?
班主任这个天下最小的主任,事儿却一点也不少,辛辛苦苦一学期,常常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如果只有苦劳,没有功劳,那就意味着班主任工作的低效。如何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班主任要努力做到两点:一是培养能自我管理的人。事必躬亲,表面上看工作抓得紧,投入很多,但真正的教育却被荒废了。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魏书生发明的“情况说明书”,成了一些班主任制约学生的手段,这是悲哀;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无知者无畏,这是更大的悲哀。高震东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成“天下兴亡,我有责”。我想这就是很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式。二是培养具有管理能力的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不妨做个“懒”教师,把我们的学生推到前台,把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还给学生,不要一手包办,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筋疲力尽。其实,懒教师并不好当,“懒”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善于动脑筋才能做好“懒”教师,为自己松绑也为学生松绑。
三、不学他的目标单一
诸葛亮忠于蜀汉,一心北伐,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伐魏,耗尽了蜀国国力,因此有人说,正是他的北伐导致蜀国灭亡。
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句话值得警惕和深思。这种唯成绩、唯智力论的错误观点,长期存在却得不到有效矫正,而不少教师也被这种观点左右,中毒颇深。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有些人善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这些人都是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不能说他们中谁才是最聪明的,因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单独在某一领域,他们都是最优秀的。
教育不可以急功近利,不可以包办代替,因为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联系地址: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心小学 314015)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