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控制

作者:权月彤




  在校园里欺负人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对他人恶意推搡、打骂等身体侵犯行为以及取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名誉侵犯行为。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妨碍他们的成长发展。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控制,对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欺负行为分析
  
  校园欺负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从性质上来看,校园欺负行为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可以是真实或想象中的不平衡,比如身体力量上的不平衡(欺负者比受欺负者身体强壮),或心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欺负者比受欺负者在某一方面有优越感)。
  从形式上来看,校园欺负行为包括身体上的(打人、踢人、抢钱或物等),言语上的(起外号、冷嘲热讽、辱骂、威胁等),或者心理上的(社会交往上的排挤、孤立,散布恶毒的谣言等)。校园里被欺负的学生多是某方面的弱势学生,如来自贫困地区,或是外貌体态上存在某些缺陷,如走路姿势可笑,或是身材太矮、太胖、太高、太瘦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受欺负的诱因。
  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成为欺负者的可能性要大于女生。在女生之间发生的多是言语或心理上的欺负,而男生之间则更多的是身体欺负。男孩子的欺负行为大多采用身体碰撞、用拳头说话,而女孩子大多通过交往上的孤立和散布谣言等方式间接伤害他人。一般说来,女孩欺负者大都有优越感,在同伴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控制
  
  校园欺负行为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重视。对于校园欺负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控制方法。
  让过盛能量正常宣泄研究发现,具有欺负倾向和行为的学生多是体力、精力过盛的学生;而对他人的欺负、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宣泄作用,可以释放体内过盛的能量。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宣泄过盛的体力和精力。活动是宣泄的最好渠道,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竞技性活动,让学生宣泄过盛的精力。还可以在心理辅导课上,找一个偏僻的地方,组织学生大声呐喊,以消耗过盛的精力。这些方式对减少校园欺负行为有一定的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研究表明,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团体中,欺负行为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在一个集体中,每个孩子的行为对其他孩子都会有隐性或显性的影响作用。教师应注意营造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让和谐、互助的氛围感染学生、约束学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移情体验(角色体验)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对于侵犯行为的抑制作用已经为犯罪学研究所证实。移情能力越高,越不容易对他人采取侵犯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来降低其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学校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是角色扮演方法,让儿童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来设身处地地体会受欺负者的痛苦,体验别人的感受,培养同情心,从而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成熟个性的培养研究表明,个性不成熟者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倾向于运用侵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道德水平越高,越能体察他人的感受;道德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感受。一个具有成熟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是不会欺负他人的。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性表现,对于那些表现出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纠正他们的暴力倾向,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从个案角度看,校园欺负现象似乎是一些小事;但从学生成长发展看,校园欺负行为却关乎学生心理、道德、个性的良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联系地址: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50014)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