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生命成长的花穗
作者:童明兰
早上,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乱哄哄的笑声掺杂着此起彼伏的惊叫声。一个学生急忙告诉我:“老师,小茂把死麻雀扔来扔去。”“噢?是吗?哪来的麻雀?”“在教室的角落里发现的,早上来时就死了。”“快看看它还能不能活过来!”我找出一张白纸,把麻雀轻轻地放在上面。它的肢体已经僵硬,双眼微闭,毫无生息。我双手捧起它,缓缓地放到窗台上。
第二节是语文课,我像平日一样用目光扫视过每一个孩子,把小麻雀平放在投影仪上。教室里出现了一阵骚动,孩子们眼里流露出不解与嫌弃。“同学们,今天进入我们教室的这位不速之客,你们猜猜它来自哪里?”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茂密的从林、碧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河边、屋檐下……一阵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小麻雀。此时,大家才注意到它的弱小:微闭的眼黯淡无光,纤细的小爪瘦骨伶仃,脏兮兮的羽毛粘在一块儿。这时,孩子们的不解和嫌弃变成了同情与怜悯。“它怎么飞进我们教室来的?请你们想象一下,它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有过哪些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窗外,阳光灿灿,鸟鸣啾啾,泡桐树上花穗摇曳。多么美好的暮春时节啊!儿童是天生的遐想家,孩子们的眼睛瞥向外面的世界,很快地,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小鸟之谜”的故事:小麻雀学飞不讲究方法,经不起风雨,生了病,误飞入教室;小麻雀原本居住在山村里,不知为什么迷了路,流落到城市,成为孤独的“流浪鸟”……而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每人写一篇童话。下课了,我把小麻雀又放在了窗台上,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
下午,钱磊和刘熠锋匆匆地跑进办公室,神色不安地说:“老师,那小麻雀还在窗台上呢!”“哦,是吗?”我庆幸有人为此而忧虑了!“我们想把它埋了。”我欣喜地望着他们,故作惊诧地问道:“我们学校铺设了水泥地,你们去哪儿寻找鸟儿最后的归宿呀?”“我们已经选好地方了,就在花坛里那棵海棠树下。”嗬!我期待的花儿终于开了,我的心房顿时充满花儿的馨香。看到我笑着点头,他俩高兴地离去。
第二天,我在班里讲评了作文,并表扬了两位怀着爱心安葬小鸟的学生。学生的习作很有意思,我从他们稚嫩的笔触里第一次读到了10岁孩子对于生命个性化的诠释:
“一只鹰扑来,麻雀们吓得魂飞魄散,‘快走,这里有我!’一家之主的‘父亲’拉着‘妻子’的手说:‘你要照顾好我们的孩子啊。’‘母亲’泪流满面地飞走了。‘父亲’竭尽全力与鹰搏斗,因体力消耗过大,坠落在校园里,艰难地爬进了教室的墙角。虽然它已无声无息,但它的眼睛仍然睁着,因为它还想看看这个世界,看看它的家人……人们总说:只有人才会感受到温暖,才富有爱心。但是,我相信,动物也会有,因为它们也是生命。”
“小可怜飞进了新开河小学。这时,传达室里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小可怜咽了咽口水,准备找个地方躲雨。它发现四(2)班教室的窗户留了一条缝隙.于是便侧着身子钻了进去。大风在咆哮,忽然,唯一的缝也没有了。小可怜又饿又渴,心急如焚:妈妈一定在家烧好晚饭等我了。回想起以前,我和小伙伴在林间嬉戏,无忧无虑地在蓝天中飞翔,可现在只能困在这个‘大笼子’里。想着想着,它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第二天、第三天……小可怜躺在墙角,饿得奄奄一息了。它的嘴微微张着,像在诉说它经历的沧桑和尚未完成的心愿。它的一双翅膀永远不能再飞翔,教室成了一个牢笼,它剥夺了小可怜的自由。才使小可怜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欣慰,生命成长的花穗静悄悄地开着。
[反思]
这两堂语文课折射出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特质,我陶醉于其极富个性、极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之美中。多维度审视这两节课,我生发无数感慨:
让课堂充满对生命的尊重
叶圣陶老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指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珍爱生命,是人世间最高的善、最大的爱……”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是教师的使命。这两节语文课的内涵远远超越了课堂40分钟的局限。课前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上师生共同经历的情感体验,课后儿童生命意识的唤醒,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悄然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的思考和教学实践中,我经历了一次难以忘怀的道德力量的洗礼。儿童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小动物的爱怜,唤醒我对语文学科非功利本质的追求。以后的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扪心自问:生命,这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正视了吗?我关心了吗?我爱惜了吗?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
以往我的教学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学生圈在特定的认知活动范围内,教师演出“教案剧”,学生配合;偶尔有问题的生发、观点的争论,便是课堂中精彩的“浪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自我意识的建构,有赖于什么?“小麻雀事件”本来仅仅是无关主题的插曲,我抓住了它,把它变成儿童对生命的体察、呵护以及人文关怀,由此引发了生命成长的“暗示效应”,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看来,教师敏锐地捕捉常态下的教育情境,适时地寻找嫁接的“花木”,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增值效应。
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一个广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具备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正如美国作家亚当斯所说:“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教师决不能停止自我感化。”
让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那是一座等待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巨大矿藏。即便在课堂里,也可以让学生去触摸生活、感受生活。有人总结出三句话:一流的读者“读”生活,二流的读者读书本,三流的读者读别人的读后感。我们应该引领孩子学会读生活,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品味生活、解读生活。联系生活活化教材,以学生为本调整教材。研究儿童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联系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新开河小学214002)
[责任编辑:何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