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如何提高注意力

作者:葛雪松




  集中且持久的注意力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注意力是大脑的一种生理机能,而且受到意识(心理)的调节。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应该从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两方面人手。
  
  一、生理机制
  
  1.运动锻炼
  大脑额叶的发育水平与注意力密切相关,而增强额叶功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体育运动,尤其是一些技巧要求较高的球类运动,体育运动可以锻炼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对肢体、意识的控制,显著提高注意力,体育运动还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促进睡眠、维护心理健康。心理医学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和缓解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课间休息、放学、放假时可以适时适量地组织学生进行文体活动。研究表明,器乐演奏也有提高注意力的功效。
  
  2.科学用脑
  大脑是人体器官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器官。学习是一项极其繁重的脑力劳动,因此科学用脑十分重要。
  (1)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缺乏睡眠,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会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一些学生喜欢开夜车,其实,半夜多学一两个小时,很可能导致第二天一整天大脑昏沉,学习效率大幅下降,得不偿失。
  (2)要保证充足、均衡的营养。注意力集中时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大量营养。营养不足而又用脑过度时,极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损伤大脑。一些学生因贪睡而不吃早餐、任性挑食甚至暴饮暴食,这些都不利于大脑发育和保持注意力,一定要克服。
  (3)要保证充足的氧气。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多的器官,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因此,用脑时要注意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这样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4)要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强度的注意力大致可以维持25分钟左右,超过了25分钟便会下降,因此学习半小时之后应做短暂的放松,如做深呼吸、按摩太阳穴、伸伸胳膊踢踢腿、跳一跳、活动活动颈部肌肉等。脑、体交替活动,对提高注意力很有帮助。有些学生即使在课间十分钟也不放松学习,其志可嘉,但做法却并不科学。
  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文理科内容交叉学习,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上课时让尽量多的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边听、边想、边记,阅读时眼看、口读、手写、耳听同时进行,全方位调动大脑各部分神经,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保持注意力。
  此外,舒缓优美的音乐有开发右脑潜力、调整大脑两个半球活动的功能,也非常有助于提高注意力。但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
  
  二、心理机制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巨大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采取一系列学习行为去接收信息,并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目的越明确、动机越强烈、意义越清楚,注意力就会越稳定、越集中。对学生来说,远大的理想、良好的动机、明确的任务、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会形成一定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能够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课、做作业、复习等活动中,长时间坚持学习。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2.积极的自我暗示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潜力非常大,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唤醒并调动这些心理潜力。曾有学者利用心理暗示发掘人的记忆潜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外语单词。
  积极的自我暗示对提高学生注意力非常有帮助。如有的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常常充满抵触情绪,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时可以告诉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自我暗示法:坐下来,集中精神,全身放松,闭上眼睛,充满信心地暗示自己:“语文(或其他学科,越具体越好)是非常有趣的,我从今天起要好好学习语文,我一定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每天这样自我暗示,坚持一段时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当外界出现干扰或大脑走神时,也可以采用自我暗示法来避免。在学习准备阶段,先在心里下定决心,勉励自己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当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可以自我暗示:“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这样,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也会设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