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也谈教师职业倦怠

作者:钱 兵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笔者曾通过中国期刊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检索,发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危害及消解方法进行了探讨,有些方法能够帮助教师遏制职业倦怠的形成,有些方法能够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痛苦。但笔者认为,许多研究都把教师当成了被动、消极的个体,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停留在简单的消解层面上。我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维度思考教师的职业倦怠呢?如果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是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改变对教师职业倦怠消极、悲观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探究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真正原因及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呢?以下是作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积极解释
  
  (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有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当前许多教师在工作中缺乏幸福感,充满了职业倦怠。的确,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教师的工作状态,但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却有可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教师们像任何一个时代的教师一样在一如既往地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发生与教师的诸如自我实现、自尊等“高级需要”相关。因此,我们说,教师职业倦怠既是一个结果、一种状态,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有理想、有热情的教师在追求职业幸福的过程中由于暂时受挫以及情绪与行为调节不当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正是因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二)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对超负荷工作压力的抗争与逆反
  教师职业被公认为是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据研究,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角色职责压力、工作聘任压力、职业声望压力、学历职称压力等。这些压力常常让教师感觉目标过高,任务过重,自己无法胜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刺激强度过高、容量过大、机械重复次数过多的压力下,人往往容易产生抗争与逆反心理,有人把这种心理称为“超限逆反心理”,意为外界刺激超过人的忍受限度之后产生的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个体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所以,教师在遭遇超负荷工作压力的时候表现出的抗争或逆反以及对工作的漠视,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这种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得到解脱并避免伤害,从而获得一种身心的平衡。尽管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这种抗争与逆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但是,却可以防止教师的心理崩溃,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可以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教师对工作压力过大的一种抗争与逆反,是教师的一种自我保护。
  
  (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对教学自主权的呼唤与渴望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实现自身的教育理想与人生价值。但教师与工作的完美结合仅仅是一种理想,要想实现这种完美结合,教师必须充分享有教学自主权。只有充分享有教学自主权。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教学才能因为教师的智慧而充满灵动与诗意。然而在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却被无情地剥夺了:(1)教师无权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时间都已经在课程表上规定好了,教学地点不会因为某个教师的创意而改到校外或郊外。(2)教师无权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3)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活动。(4)教师展现自己教育观点、个性以及情感的权利在工作中被削弱。当教师缺乏教学自主权的时候,教师很难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学对教师来说,已经不再是幸福的源泉,而常常沦为一个应付的差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教育教学灵感、教育智慧、教育思想往往被压制,甚至被扼杀。同样,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常常因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受挫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试问,在这种枯燥的、乏味的、公式化的、简单地一再重复的情境中,能不产生职业倦怠吗?因此,我们说,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对教学自主权的呼唤与渴望。
  
  (四)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过程是教师对自我主动调节与探索的过程
  在与职业倦怠作斗争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调节,加深对自我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说,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认识自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位教师都想要维护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都希望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同事的关注、领导的赏识。但是,当由于自身教育方法不当、教学技能欠缺等因素不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们感受、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失落、痛苦、无能为力与对未来的迷茫。但正是这种痛苦的体验才能给教师以触动,激发他们强烈的消除这种痛苦体验的动机与勇气。当职业倦怠产生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检查、监控与调节,主动地寻求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成长道路。只有当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客观的分析、适当的评价与积极的反思,找到自身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才能找到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使自己真正脱胎换骨。
  因此,我们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过程是教师对自我主动调节与探索的过程。
  
  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一)提倡教师教学自主
  教师缺乏教学自主权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还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给教师创造放飞教育思想的空间,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教师工作的热情,从而有效遏制与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引导教师积极归因
  动机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行为;而不同的情绪与行为结果,又会成为下一个行为的动力或阻力,归因、认识与行为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常常是对自身问题的消极认识与消极归因所致。因此,引导与帮助教师学会积极地、正确地认识问题,学会积极归因,对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关注教师的幸福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并不只是问题的消解与减少,还包括积极因素的增多。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除了帮助教师解决引起职业倦怠的外界问题外,还可以通过关注与培养教师的幸福体验来实现。如果教师能够获得幸福体验,或许他们就具有了抵抗职业倦怠的能力。因此,从关注教师的幸福体验人手去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该是一个有创意的好方法。首先,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减少教师的抵触与反感情绪。其次,让教师获得幸福体验,积极地看待问题,合理地、恰当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能够游刃有余地适应教育教学生活,才能有效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四)回归教师日常生活
  回归教师的日常生活,从教师个体的、真实的存在出发去考察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特有的应对模式决定的,他的每一个行为又构成了他个人应对模式的一部分。如果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积极的应对问题模式,他的应对行为就倾向于积极。反之,其应对行为就倾向于消极。所以,只有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关注教师真实的生活,才能真正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也许,有的读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你从教师的职业倦怠中得到如此多的意义与积极作用,是否希望教师都产生职业倦怠呢?是否希望自己也产生职业倦怠呢?如果您有这类疑问的话,恐怕就误会笔者的本意了。
  (注“本文系徐州教育学院2006年院长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612JY004”)
  编后语: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讨论并不陌生,本文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看了这篇文章,您是否也有话要说呢?
  
  (联系地址:徐州教育学院教育系68# 221006)
  [责任编辑:何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