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经验蕴藏于个性和细节中

作者:耿 申




  没有不想取得成就的班主任。但以许多班主任付出的努力看,所取得的成就不够大,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善于积累经验;许多班主任以其积累的经验看,所总结的成果不够多,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善于表达。甚至有的班主任在出版书籍后,其经验反而不被认同了。这些现象常常促使我想:教育经验究竟蕴藏于何处以及应当怎样表达?
  谁都知道,教育经验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实践体验,因此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景细节。携带着这些色彩和细节,就意味着经验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意味着经验受到时间、地点、场景、事件、人物的局限。换言之,这些经验虽然有效,但不能直接推广到其他场景应用。于是,人们试图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总结和概括经验,使之“提升”为理论,以此来使个体经验获得信度,变为群体的共同经验。这个思路在现代科学方法上是讲得通的。
  然而多年“经验总结”的实践又似乎在不断对此提出质疑。北京有位神奇的中学班主任,他能把许多调皮而成绩低下的学生培养成考进北大、清华的“尖子生”。于是在他在世时和去世后,一直有机构和个人试图总结他的带班和教学经验。这支研究队伍的阵容不可谓不庞大.但最后的结果却都不了了之。众多研究者尝试把这位优秀高中班主任的教育经验概括提升为教育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共同之处就是设法消除他的个人信息,消除经验产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时代、文化背景。然而理论上讲得通的现代科学方法,在这次“提升经验”的实践中却变得无效了。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所谓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法及其努力,或许只是现代科学方法语境下的一种空想而已。
  这位老师叫孙维刚。别人问他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连,鱼翔浅底。”此话如果是在“执手相望,娓娓道来”的情景下听到的,你定会感叹“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而当你只是从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时,必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专家把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提升和概括后称为“结构教学法”——一个“正确”而响亮的理论概念,但他那伟岸的班主任形象和魅力、不留作业却使全班数学高考平均分数超过重点中学的魔术般的教学成效,以及他那用半节课深情地解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第二段第一句俄文的原意是什么的数学课的教法,在“结构教学法”中已荡然无存。个性经验的效度损失并没有换来共性理论的信度收益。
  “总结和提升经验”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经验蕴藏于个性和细节之中,离开了个性和细节就不再是有效的经验。工作中的实践体验和反思体会是教育经验积累的基本方式。经验虽然并不能直接构成理论,却也可以形成自己的体系。带有个性和细节的反思是形成经验体系和表达经验的基本方式。
  每个教师都拥有教育经验。差别并不是谁的经验更正确,而是谁的经验更丰富;不是谁的更理论化,而是谁的更有效;不是谁的更接近哪种理论,而是谁的更能用实际过程和结果来解释,从而能给人以更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