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交往

作者:庄婷霞




  在人们的交往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冲突。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冲突,妥善处理冲突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有利于班级的稳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使冲突成为学生学会交往的契机。
  
  一、在冲突中学会交往的重要性
  
  (一)在冲突中学会交往。有利于学生学会积极、自主的人际交往
  当冲突发生时,我们不应该以教师的权威来评判学生的行为,即先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再裁决孰是孰非,最后批评教育甚至惩罚有过错的学生;而是要把化解冲突的工作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上,扮演好“调解员”的角色。因为,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权威来评判学生的行为,可能导致学生事事依赖教师解决问题,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决定。而教师若在引导学生辨清是非的同时,充分发挥“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相互宽容、谅解,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对待对方,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交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更自主地调控个人心理与行为,与同学积极交流。
  
  (二)在冲突中学会交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行为不良的学生做出恰当的批评和惩戒。但是,如果教师过多地指责学生,而忽略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和解与双赢,学生的交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地一再发生,教师也只好对犯错误学生进行更为严厉的惩戒,而学生也在教师的指责声中学会了指责别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相互攻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紧张、脆弱,班级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必将削弱班级的凝聚力;反之,教师若善于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交往,则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有效地抑制诱发冲突的内因,这样,即使有冲突,也能比较轻松地化解,学生之间彼此善待,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在冲突中学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学生人格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集体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其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冲突中学会交往的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在合理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不忘合理地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这种在冲突中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个人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个人愿意为他人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付出努力。既肯定自己,又惠及他人,这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在冲突中学会交往的方法
  
  (一)教师示范法
  例1:姗姗和文杰都看上了同一块小圆片,文杰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把小圆片抢走了。姗姗向老师哭诉,老师没说什么,从教具袋里掏出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小国片,亲切地邀请姗姗一起玩。愉快的配合,新鲜的玩法,深深吸引了站在一旁的文杰。老师这才招呼他说:“一起玩,好吗?”文杰一口答应了。于是老师将小圆片交给他俩,两人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当学生发生冲突时,教师通过示范如何合作,使学生认识到独自霸占会招致怨恨,合作却能让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学生便会自动放弃独占,选择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却以身示范,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教师的示范是一种正强化,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学生在以后相似的情境中继续效仿的可能性。
  
  (二)学生协商法
  例2:下课时,黄骥和白杨经常争着擦黑板,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老师看见了,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他们热心为班级服务,都是好孩子,还说老师相信他们会想出好办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的表扬与鼓励使学生立刻心平气和地商量起解决争端的办法,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意见.一个擦黑板,另一个负责清理黑板擦上的粉笔灰。
  剑拔弩张之势被轻松瓦解,关键在于教师能理解学生的善意,不计小过,而着眼于“闪光点”,充分信任学生有自主协调关系的能力,催发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事情的结局果然如教师期待的那样,学生通过自己协商,同心协力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协商法锻炼了学生独立处理争端的能力。
  
  (三)取长补短法
  例3:曦曦时恐龙很着迷,一有空就在纸上画各种各样的恐龙:而佳佳则写得一手好文章。但是他俩动不动就吵架,成了班里一对引人注目的“小冤家”。为此,老师特意给他俩安排了一项任务——共同编写一册精彩的《小恐龙历险记》,由曦曦设计插图,佳佳编写故事。当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编写完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他俩很少再为一点小事情吵个没完,关系也变得亲密了。
  曦曦和佳佳化敌为友,主要是教师布置的任务需要两位学生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原本相互攻击的双方,在合作中学会关注对方的长处。而且要圆满完成这个任务,不仅需要得到对方的支持,还必须给予对方有力的支持。通过完成这一任务,促使他们在相互欣赏与密切配合中改善了关系。
  
  (四)任务指派法
  例4:在课堂小组讨论时,轩轩又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小组其他成员十分不满,纷纷指责他,轩轩也不甘示弱,大声抗议,小组讨论变成了“吵架会”。老师过去调停,她提醒说,别的小组讨论进行得很顺利,希望他们不要落后,接着指派轩轩当小组的“代言人”,要他在讨论结束后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小组讨论继续进行,这一次。轩轩因为肩负使命,不得不用心倾听组员的发言。
  每个人都希望在群体中受到关注,这种潜在的愿望要是得不到满足,有的人便会对群体活动漠不关心,有的则采用故意捣乱的方式引起关注,导致个人与群体发生冲突。指派法是有效解决此类争端的办法之一。教师(或活动的组织者)采用给“游离者”指派特定任务的方法,将个体行为和群体活动和谐地统一起来。指派法对个人和集体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对群体侧重要求接纳,对个人则侧重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和使命感。
  
  (五)角色置换法
  例5:涛涛在班里经常恃强凌弱,同学怨声载道。一次,他又无缘无故打了一个小女生,老师指出他的错误之后,刻意安排了一个“游戏”,要涛涛扮演“受气包”,而被欺负的小女生扮演“老大”。“受气包”被严格限制,不管对方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均不得反击;而“老大”则被允许大声训斥对方,做一些不会使对方受伤的侵犯动作,周围的同学为其助威。游戏结束后,老师让涛涛谈谈自己受欺负的感觉。
  有的孩子常常被家长或老师要求,在遭到攻击时要忍让,这样会造成霸道者更加有恃无恐,个别受欺负的孩子也会在屡次忍让中变得逆来顺受。为了克服冲突所带来的不良心理倾向,教师采用了“角色置换法”,使霸道者亲身体验到被人欺负时所产生的愤怒、惊恐、无助等不良感觉,进而比较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而受欺负者除了发泄不良的情绪之外,又锻炼了反抗欺负行为的勇气。
  总之,教师在解决学生之间的冲突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办法,引导学生将解决冲突作为学会交往的一个契机,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使双方由对立走向相互谅解、相互宽容、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在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何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