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怎样完成从教学到教育的提升

作者:赵成昌




  我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当班主任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很容易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从教学到教育,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更是更高层次的升华。现在我以我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镜头为例并做简要分析,与诸位班主任朋友共勉。
  
  镜头一:你有没有虚荣心
  
  我教《项链》一课时,在分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之后,突然问学生:玛蒂尔德虚荣心很强,你们有没有虚荣心?没想到学生坦率得让我有点惊讶。
  生A:我有。我认为虚荣心是人之共性,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玛蒂尔德的悲剧在于虚荣心过度,追求享乐也有点过度。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用悲剧结尾来表示对她的讽刺和惩罚。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也很深刻,不过我想请你谈谈你的虚荣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没有产生过什么危害?你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到什么教训?
  生A:我的虚荣心表现在多方面,比如常常在吃、穿、用等方面跟人家攀比,胜人一筹就趾高气扬。有一次我父亲来学校看我,因为他是农民,而且穿的衣服有点脏,我就不愿见他。从玛蒂尔德身上,我汲取了深刻的教训。
  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满意,当即表扬了他,然后对全班学生说:我们要正确对待虚荣心。人有点虚荣心不为过,但千万要有个度,这是玛蒂尔德给我们的启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就是玛蒂尔德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B:有。我觉得她最后终于“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这反映了她诚实、善良的一面,也表现出她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师:对。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双重性格,玛蒂尔德也是如此。我们对商品社会里那些狡赖、欺诈、不守信誉等行为,早已深恶痛绝;而玛蒂尔德的表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希望同学们在鄙视她的虚荣心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她诚实的品德和坚韧的精神。
  
  [思考]教学是一种文化传授活动,教育是一个心灵感染过程。两者虽有明显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课堂教学如果只重视文化传授,而忽视心灵感染,便不是完整的“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文道结合”的典范,只要稍加用心,就能将传授知识与感染心灵结合在一起,上升到应有的教育高度,实现一个完整的由教学到教育的过程。只要方法得当,氛围适宜,这种升华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种升华能让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镜头二:掌声之后的掌声
  
  我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分析“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这一段所表现的林冲的性格特点,板书“随遇而安,通情达理”。
  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老师,您写错了,‘理’字应该是礼貌的‘礼’。”
  我一愣,在我印象里,好像没错;但我向来是很慎重地对待学生的意见的,想想“通情达礼”似乎也说得通。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好在我还有一手,那就是请其他学生评判。
  没想到这一问,好多学生都说应该是礼貌的“礼”。看来的确是我写错了。我只好说:“对不起,老师今天写了别字,请大家原谅!”并很快改了过来。
  学生们给了我一阵热烈的掌声。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能原谅自己:语文老师上课怎么能写错别字呢?也太昏了!
  下课后,我带着十分自责的心情,翻开词典查找,结果却令我既喜又惊:“通情达理”的“理”就是“道理”的“理”——我没错,是学生错了!要不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呢?我开始想,算了吧,知错就改,我已经给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了,再去纠正他们可能就不好了;以后看的书多了,学生自然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迟早会纠正过来的。
  可是,第二天上课前我完全否定了这样的想法。我想: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而不去纠正,是老师的失职。遇到错误,老师应该实事求是,立即去纠正。为了维护老师留给学生的“好印象”而知错不纠,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于是,我一进教室就说:“老师昨天知错就改,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那么,假如你们出了错,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回答:“知错就改,向老师学习。”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通情达礼”四个大字,然后对学生说:“好,那请你们将这个成语中的‘礼’字改过来,应该是道理的‘理’。我查词典证明是你们错了。”接着我说:“知错就改不仅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更是你们做学生的责任。这件事表明学习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的,非得严肃认真不可。”
  学生们愣了一会儿,然后一块鼓起掌来,像雷鸣一样。
  从雷鸣般的掌声中,我知道学生这堂课不仅学到了一点知识,更懂得了一个道理……
  
  [思考]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但课堂教学注重细节肯定很重要。因为有些细节不仅带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道理。本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老师在课堂上承认错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过分依从学生、相信学生,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麻痹思想和骄傲心理。一些学生上课喜欢给老师找“错”,却往往忽略自己的问题。本次教学中的两个细节:第一次“掌声”是老师为学生树立了一个“知错必改”的榜样;第二次“掌声”无疑让学生懂得了一个更高更深的道理。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