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透视农村教育

作者:于玉军




  有位记者曾这样形容中国的农村教育: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农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农村小道上。尽管吃力,但农村教育的车子仍在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这些马儿仍倔强地撑起了农村教育的蓝天。
  工作过多、检查过多、指责过多、关心过少,这是农村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事务多,放了学还要与学生谈话、为学生补课、家访、备课、批改作业,工作时间远远不止八小时。他们牺牲了休息时间却无怨无悔。据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百分之百在家中备过课,近一半教师主要靠晚上在家备课,近三成教师在家中批改作业。
  课堂教学更是不容易。多讲一点,是“满堂灌”;多问一点,是“满堂问”;叫学生熟读背诵,说你有“死记硬背”的倾向;让学生讨论自学,说你是“放任自流”。教育改革的提法更是多,又是“三段五步”,又是“总分总”,又是“创新教育”,又是“任务驱动式”,又是“构建主义”,又是“以学定教”。今天这模式,明天那模式;今日改革教材,明日改革教法——教师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估较多。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评估,学校和老师简直是“不务正业”,工作呈一种突击运行态势。今天集中力量往东,明天则全力朝西,完全不顾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师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说到待遇,现在“贫穷”已经成了农村教师的代名词,而单纯从精神方面鼓励农村教师安贫乐教并不现实。假如我们的地方教育部门还没有被大批农村骨干教师的离开所触动的话,那么若干年后,我们不重视教育的苦果只能自己吞下。
  农村中小学管理者工作错位,心理状态堪忧。
  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有几人是舒心的呢?又有几人是在做应做的事呢?校长应是教育家、管理家,可是很多农村的校长却成了“社交家”“外交家”。许多校长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研究学校管理、学生教育、课堂艺术、教师成长,而是为招生东奔西跑,为聘师而东寻西找,为经费而煞费苦心,为安全而殚精竭虑,为应付各种检查而疲于奔命。在师源、生源流失,教育质量下降而社会又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背景下,他们找不到工作的自信和激情,体验不到取得成就后的快乐。太多的责任,太低的回报,难以说服的家长,难以教育的学生,难以提升的教师,这些使得每位校长都有太多的感慨和失望,太多的痛苦和辛酸,使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摇摇欲坠。
  长期以来,社会、家庭把升学作为评定教育的唯一标准,农村初中教育完全脱离农村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一切以“应付考试、升学离农”为主要目的,违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实质上办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而上级部门也主要用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表现为:在培养目标及评价指标上,一切以升学率为标准,唯分数论“英雄”;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的课程开设不齐全,没有劳动技术课,没有校本课程,连美术课都没有,只要是中考不考的科目干脆都不开设,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搞“题海战术”,追求高难度、“考不倒”,一切都围绕考试进行;在教学过程上,采取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学不会就加班加点,重复强化,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教学时间上,学生在校一天要上十多节课(包括自习课),还要参加课余辅导,根本没有任何课外活动时间,从早上5:00起床,到晚上10:00睡觉,除去吃饭时间,一天要在教室里坐上近16个小时,毕业班节假日集体补课更是司空见惯;在教育评价上,采取传统落后的评价(考试)方法,强化了“背诵式”的学习,眼睛只盯住一小部分升学有望的尖子生,却丢掉了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那些后进生往往是“坐在教室无人问,作业不做无人催,不来上学无人找”。有的教师甚至限制后进生参加考试,以提高自己班的平均分,即使参加考试了,也因分数低而被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课、做作业,再听课、再做作业,这种学习方式不要说后进生,就是优秀生也难以承受,难怪有的学校在宣布星期日不补课时,学生齐呼“万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发挥主动性,课堂上只是听,讨论的情况只是偶尔才会出现,更不用说自主式、探究式学习了。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秩序永远是非常好的,学生们甚至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小组讨论时,很多学生只是自顾自地把答案“写下来”。这种“应试教育”像封建社会的科班训练,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许多,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很多,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有关系的进了城区公办中学,还有的干脆辞职到发达地区民办中学工作,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很多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这无异于是让学校背负更加沉重的债务,导致农村教育变得越来越艰难。
  每当看到媒体的报道和听到某些高高在上的“教育专家”说“学生一定能教好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论断时,我就忍不住苦笑,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试问一个老师的力量有如此强大吗?其中的辛酸只有在第一线的老师才能体会。
  我爱我的学生,我将把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当中去,同时我更希望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