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劳动:教育源头的活水

作者:毛春铧




  最近阅读几位教育家的著作,发现他们都用了大量篇幅讲述劳动教育。在教育家们的实验学校里,劳动教育无一例外地受到高度重视,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也成为教育家们贯彻自己教育理念生动而有效的载体。
  
  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帕夫雷什中学的一大特色,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基本的“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一跨进我们的校门,便会处在各种创造性劳动气氛之中,我们没有一个学生不在某个技术小组或农业小组里劳动。”在帕夫雷什中学,无论是道德还是知识,最后都落实在劳动教育中,“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表现着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则又表现着对人这个创造者的品格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劳动教育丰富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促使个体形成完美的人格。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自然美、生活美、创造美,有助于形成学生高尚的情趣。
  创造性劳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促使学生通过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架起一座发展智力和美的创造力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体力劳动,如栽树、嫁接、埋葡萄藤等,对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发育,对于新陈代谢的增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完美体魄。
  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是必修课,内容十分丰富,从小手工艺制作到大机器的操作和制造,从捡麦穗到开垦大片试验田和果园,种类繁多。学科研究小组是这个学校的另一大特色:“少年机械师”小组从操作、拆卸和装配小型内燃发动机做起,继而发展到掌握各种常用发动机、摩托车、拖拉机等的操作、维修和装配,再到技术的创新设计和制造。“少年育种家”小组经过几年的冬小麦特性研究,培育出了相当于一般产量三倍的冬小麦。他们还培植了比一般品种含油量高的向日葵以及块茎含糖量比一般品种多的甜菜。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帕夫雷什中学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劳动传统,如:“果园周”,春秋两季进行。“果园周”开始的那个星期日,所有学生都到学校来,每个年级都从学校苗圃掘出新苗,挖好树坑,备好肥和浇灌用水。各年级都在专设的《果园周记录本》里记下所栽的果树品种和栽种日期。当高年级学生翻看他们几年前所做的记录时,他们的苹果树、樱桃树、欧洲樱桃树、梨树都已经结果。
  有件事已经成为该校的传统,就是每个一年级学生,在他上学后的第一个春天,要在家里为母亲、父亲、奶奶、爷爷每人栽一棵果树,并且精心照管。孩子们要把收获的第一批苹果和第一茬葡萄献给母亲、父亲、奶奶、爷爷吃。这是培养人道精神的一个有效手段。
  帕夫雷什中学还利用各种节日培养学生的劳动趣味,如“首捆庄稼节”:在收割庄稼的头一天,全体学生清早就来到学校,老师向他们祝贺节日,然后男女青年都分散到大田里劳动。晚上,在铺着绣花台布的桌子上,放上一捆庄稼,象征丰收;庄稼的旁边,则放上高年级学生新烤制的面包,高年级学生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新粮面包节”:这是小学生的节日。孩子们把自己园地上的小麦收割起来,用小型脱粒机脱粒,然后交给磨坊,得到面粉后,在母亲的帮助下烤制成面包。然后,孩子们把妈妈们请到学校,用自己种的新粮面包款待她们。在筹备这些节日的期间,孩子们充满了美的感受,体验了劳动与美的统一。“夏季割草节”:7月初,男女青年们在黎明时分就乘车到浸水草地去,干一周的活。这项劳动的魅力在于集体生活、蓝天下的露宿、河水中的捕鱼、篝火晚会、草原上的自由、仲夏的黄昏和那闪烁的繁星……
  这些独特而又有着丰富内涵的节日,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
  
  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
  
  在芝加哥实验学校里,最小的学生是4岁和5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的活动是交替进行唱歌、游戏和手工劳动。在午餐时做些简单的“家务作业”。
  6岁的孩子主要进行为家庭服务的社会性作业。学习作业的重点是关于农场的粮食作物和在烹饪中观察热量对食物的作用的实验。老师经常组织孩子进行简单的戏剧表演,通过表演来认识社会。例如,让孩子扮演农民和工人,农民把小麦送到磨坊,让工人磨成面粉,并付给工人报酬。在表演中,孩子知道了工人、农民、铁路、火车这些概念,孩子认知的触角不断扩展。
  7岁孩子的活动“特别侧重由于发明和发现而产生的方法上的进步”。这时儿童已不满足于模仿而开始按自己的思想方法去创造发明,同时儿童的兴趣又扩展到历史学习上。“当儿童认识到原始人的实际生活时,他要自己去重新发现和重新发明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儿童用“让我们假装……”这个古老的办法返回到很久以前,想象在原始环境里如何觅食、取火、避难、合作。
  在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知识是通过具体的劳动活动逐步呈现在孩子面前的。
  
  巴学园里的劳动教育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用了专门的一章介绍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校长如何让一位农民给巴学园的孩子们上劳动课:
  校长说着把一位男老师向大家做了介绍。小豆豆和同学们都兴奋极了。但这位心地善良的伯伯却挥着手说:“不,不,我不是什么老师,是种地的。今天是受了校长先生的委托才来的。”
  小林宗作校长和农民老师并排站到一起后.说:“不!从现在起就请您教我们种田,在种田方面您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和学习做面包要请面包师给我们当老师一个样。好吧,就请您马上指挥孩子们开始学吧!”
  在一般的学校里,给学生传授某种知识的人,肯定要有“老师资格”才能登台讲课,而小林校长却根本不管这些。他认为,必须让孩子们看到实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那么,就开始吧?”农民老师说道。
  农民老师叫学生们拿出锄头、铲子,然后就从拔草开始讲起。农民老师把有关消灭杂草的知识慢慢地讲给孩子们听,而且边讲边不停地用手把杂草拔掉。孩子们跟着样子去做。接下来,这位老师便一面实地操作,一面讲解种田必需的知识,怎样用锄头锄地、打垄,怎么种萝卜,怎样施肥等等。
  从那天起,巴学园的学生每逢遇到这位农民伯伯,老远就满怀敬意地大声打着招呼:“农民老师……”
  请“农民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是教育家小林宗作的一个创举。农民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土地相依为命的人,他们的到来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
  
  华德福学校的劳动教育
  
  华德福教育非常重视农业和园艺,为了结合农业和园艺教学,华德福学校都建在郊区和乡下,并把农业和园艺课作为基础课。农业和园艺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感受生命力。通过让孩子照顾动物和家畜,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通过接触自然和体会自然的变化,让孩子学习人与自然、宇宙的沟通:通过让孩子亲手劳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华德福教育用直接参与农耕的方式来加强孩子对自然的认识,学习有关动植物的科学知识。教育孩子要珍爱树木、动物、河流、蝴蝶……帮助孩子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用小花盆装上土,种上小麦,用木签做出代表孩子的标记。把这些花盆放在窗台上,让孩子每天给小麦浇水。当孩子发现小麦发芽、长出叶子时,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惊叹。孩子们对小麦生长的微妙体会是热爱自然和生命的基础,也是华德福教育强调给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的体现。
  在以上四所著名的实验学校里,劳动教育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利用。在劳动中,孩子们学习了知识,亲近了自然,了解了生活的美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滋润和升华。
  让我们呼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