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班级性别文化浅谈

作者:熊昌河




  在小学低年级,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衣着、发型等方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性别文化差异。过去人们对班级性别文化的关注较少,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性别文化在班级里的表现
  
  性别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女生一般比较体贴和善解人意,而男生则刚好相反,因而男生通常把女生的一些举动贬为“会来事”“小心眼”“拍马屁”等等;在班级活动中,男女学生的表现也不一样,女生大多喜欢跳舞、唱歌,而男生则喜欢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在学习上,女生细致认真,完成作业不打折扣,而男生一般缺乏耐心,一味求快,完成作业比较粗糙。
  
  二、班级性别文化的形成原因
  
  1.生理差异是性别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在生理上,男女学生的某些行为和心理差异主要与荷尔蒙系统以及左右脑的专门化有关。研究表明,荷尔蒙影响了男女儿童的活动水平、攻击性行为的程度、情绪反应强度及类型。一些专家认为,女性大脑的早期发展及其大脑半球的高度专门化使她们的语言功能得到早期开发。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生殖器的不同而造成的。从发展历程来看,男孩和女孩的发展顺序是相反的:男孩先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后发生阉割恐惧,最终由于这种恐惧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形成超我。而女孩则先产生阴茎忌妒,出于对阴茎的渴望形成了厄勒克特拉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成为女孩成长中无法跨越的障碍,女孩也因此而无法形成成熟的超我。在弗洛伊德看来,女孩的个性是不完整的。
  2.社会文化是性别文化形成的主要影响源。性别文化的差异要在社会上得到强化才能形成。杰出的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通过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别这一命题提供了客观的证据。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是她发现了特哈布利族,这个民族由女子掌管着部落的大小事务,整个部落是依靠女子从事捕鱼和纺织来维持生存,而男子只是从事一些艺术活动。当然男子也就没有社会地位,他们表现出优雅、胆怯、顺从、爱好艺术及对别人的意见敏感等特征,而女子则刚好相反。据此她认为,男性或女性化并非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社会性别本身固有的,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这个理论为性别文化差异的形成是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笔者却认为,虽然社会化在性别文化差异形成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它的作用要以性别的生理差异为前提。
  3.家庭、学校对性别文化的形成起着诱导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必须具备五个要素:(1)成人对儿童必须有所告诫;(2)成人必须向儿童传授适合其性别的行为经验;(3)儿童必须学习两性间必要的角色行为;(4)儿童必须能理解不同年龄的异性与自己的关系;(5)儿童必须对自己身体的性别特征有规范化的认识。从上面五点来看,性别文化的形成除了生理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成人和儿童。而儿童时期,正是小孩子在学校和家庭接受教育的阶段,所以,在性别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起着诱导作用。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对性别文化的形成起到核心作用的当属同龄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同龄儿童主要通过非正式团体的舆论来调控,但他们的性别文化又受到哥哥姐姐的榜样的影响。如此追根溯源,性别文化的形成还是来源于成人世界。在性别文化的传递过程中,既有濡化,又有涵化。
  
  三、建设和谐班级性别文化的方法
  
  建设和谐的班级性别文化是每个班主任的责任。班级内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文化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一般是由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不当造成的。要解决班级性别文化的冲突,建设和谐的班级性别文化,必然要从老师和家长这两方面来思考解决的办法。
  1.转变老师和家长对性别文化的刻板认识。很多老师、家长都认为男生在理科方面比较强,女生在文科方面比较强;男生好动、爱偷懒,女生文静、按部就班等。一旦大人们头脑里形成了这些刻板观念,自然而然就会把这些观念体现在自己的行动、语言上,让孩子从小就有了对性别文化差异的认同。这种认同的程度越深,可能导致男女生之间非正式团体的界限越明显,从而影响健康向上的文明班集体的构建。要消除这种影响,当然要正本清源,逐步转变老师、家长对性别文化的刻板认识。
  2.缩小老师和家长的性别文化行为差异。在我国,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有比较大的差别。现在这种角色差异程度虽然日益缩小,但是对男女性别差异的刻板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等。如果家长、老师在孩子面前也表现出对这些观念的认同,那么孩子也就从大人身上得到了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区分。老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大人表现出的性别文化差异小,就会起到模糊性别文化差异的作用。在一个班集体中,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观念或行为差异越小,他们在活动中出现性别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3.模糊男女学生阅读内容的性别差异。性别文化不仅可以从行为举止中得以传递,更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对他们的性别观念影响最大的媒介是电视、互联网、书籍等。在接触这些媒介的过程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可能从小就表现出阅读的差异性,如,男生喜欢阅读侦探、惊险等方面的内容;女生喜欢阅读优美温馨的童话故事等。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一发现这种性别差异就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男女生在阅读上的性别差异就会弱化,甚至消失。而消除这种性别阅读差异就能够减少性别文化冲突。
  4.模糊男女学生活动的性别差异。在六岁以前,男女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区分是很小的。这就意味着要想模糊男女性别行为差异,幼儿园是关键,家长和老师要有意识地模糊男孩和女孩的活动界限。比如,让男孩多参与音乐、美术等细心的学习活动;让女孩多参与一些足球、篮球等体力活动。如果男女学生从小就有了这些体验,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弱化刻板的性别观念,减少性别文化的冲突。
  5.杜绝班集体活动中以性别划界的情况。现在许多老师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常常把男女学生分成两组来开展竞赛活动,以激起学生们的“斗志”。这种办法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它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冲突可能就会被挑起,从而加深学生性别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性别文化冲突,影响健康文明的班集体的构建。因此,在班集体活动中,最好杜绝强化性别差异的竞赛。
  性别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永远没有办法消除的。这不仅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后天的濡化、涵化等原因。因此,学生的性别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性别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学校中有可能引起冲突,影响教育教学,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长大了,影响孩子择业、交往。但只要家长、老师注意引导,就能弱化学生的性别刻板观念,也会减少学生性别文化冲突,为构建健康文明的班集体创造良好的氛围。
  
  (联系地址:广西桂林市育才路15号 541004)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