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分析与管理

作者:耿化利




  学生的课堂行为可分为课堂正常行为和课堂异常行为。课堂正常行为包括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积极讨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课堂异常行为指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活动的课堂行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异常行为有可能干扰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听课,也可能诱发更多学生产生类似的异常行为,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类型
  
  学生课堂异常行为有两种类型: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异常行为主要包括: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声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型异常行为容易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内向型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害怕被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型异常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学生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也很不利。
  
  二、学生课堂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大量课堂异常行为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如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教学要求不适应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情绪反应就可能演变为课堂异常行为。
  一些自尊心较强但由于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另外,在小学阶段,男孩活动量大、精力旺盛,但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现课堂异常行为的频率要高于女孩。
  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也与其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气质、情绪等有关。如有外倾性人格特点的学生,喜欢交际、热闹,胆子较大,但自制能力较弱,违反纪律的情况相对较多。
  学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导致异常行为的原因之一。生理上有问题,发育期的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但这方面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另外,还有些学生多动的异常行为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造成的。
  
  2.教师的行为原因
  教学不当:一些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讲课时显得力不从心、迟钝、笨拙,或因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纪律于不顾而产生课堂异常行为。
  管理不当:教师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反应过激,或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或滥用惩罚手段,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学生进行惩罚,等等。这些失当的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扩散开来。
  
  3.环境原因
  校内外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父母不和、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再如,教室环境的色彩过于强烈和鲜艳,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兴奋好动,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听讲;教室内温度过高,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课堂上的不友善行为和冲突性行为随之增加,课堂秩序不易维持;人数较多的班级,由于单位面积内人员密度过大,学生的个人活动空间受到挤占,也会诱发学生好动、争吵和产生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
  
  三、学生课堂异常行为的管理方法
  
  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音乐课上要求学生上课时随着教师的琴声列队轻轻走进教室,在音乐声中向教师问好、坐下,下课后仍按小组列队踩着音乐节拍轻轻退出教室。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异常行为。
  
  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
  教师应仔细观察课堂活动,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善于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师,应能在学生的不恰当行为造成混乱之前就有所察觉。
  只发现问题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及时恰当地处理异常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不听课,看连环画或伏在桌子上睡觉,这类问题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干扰不明显,此时教师不宜停止教学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发出提醒信号、走近提示、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扮小丑或顶撞教师,这类行为对课堂教学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及时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适当惩罚。
  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这是维护纪律尊严、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奖惩的具体办法很多,如教师表情上的赞同与不赞同,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某种荣誉或取消荣誉,发奖品,课后留校,暂停听课,送校长室,等等。
  
  3.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并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调控学生焦虑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迅速了解、诊断产生焦虑的原因,然后诱导学生把造成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二是针对焦虑的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例如调整教学要求、进度,调整教学评价的方法或要求等。
  课堂中,教师也会产生焦虑。通常情况下,课堂纪律问题是引起教师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忧心忡忡,担心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于是常常采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课堂,频繁指责训斥学生。这样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扰乱了课堂秩序,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实际上,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如果能真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讲求工作方法,学生就会维护、支持教师的工作,课堂纪律就容易维持,教师的焦虑水平也会大大降低,课堂管理效率会得到相应提高。
  
  4.开展心理辅导,实施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由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像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较为复杂的异常行为。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往,以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联系地址:山东省武城县甲马营乡中学 253307)
  责任编辑: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