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取经须有道

作者:曾 艳




  小同上课时总喜欢“咬”自己的衣服,以前最爱“咬”的是衣领和袖口,入队戴上红领巾之后,红领巾又成了他的“美味”。我曾多次告诉他这种不良习惯的种种害处,说的时候他都虚心接受,可一转身又旧病复发。每次看到他津津有味地“咬”红领巾,一种挫败感就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该怎么办呢?我苦苦思索着。
  偶然间在一本教育类杂志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我茅塞顿开。故事中的小男孩很喜欢吮吸大拇指,老师的劝说、家长的打骂丝毫不起作用,后来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让这个小男孩每晚抽出半小时,什么也不做,只管尽情地吸吮大拇指,谁也不干涉,条件是其他时间不能吮吸大拇指。男孩欣然同意。刚开始几天,他吮得津津有味,可没过几天他就觉得客厅的电视、窗外孩子的笑声越来越吸引人了,吮吸大拇指也提不起兴趣来了。一段时间后,大拇指对他来说变得“索然无味”了。这不是为我量身定做指点迷津的故事吗?我为这位老师的“逆向思维”喝彩,真是绝了!
  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叫来了小同,对他说:“以后每天晚饭后的课外阅读时间你可以‘咬’红领巾,想怎么‘咬’就怎么‘咬’!但其他时间可不能‘咬’了哦!”小同奇怪地看着我,像是没听懂我的话。“这孩子,一定是高兴得不敢相信了吧。”我拍拍他的肩。而我自己已经兴奋地在想,等小同改了这“恶习”后我该写一张奖状给他。
  正当我为自己的“取经有道”得意时,小妍忽然跑过来“告状”:“老师,小同说您傻!”我一下子懵了,我傻?看着神情不安的小同,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会这样?小同和故事中的小男孩不是如出一辙吗?我用了相同的方法为什么达不到相同的效果呢?我让自己冷静下来,重新细细研读那个故事,再将自己的作为仔细反省一番。我明白了错不在小同,而在我自己。小同是个聪明的孩子,内心深处其实也知道“咬”衣物是不对的,只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已。现在我突然让他光明正大地“咬”红领巾,对他来说无异干警察怂恿小偷去偷盗,难怪他说我傻。
  由此我想,班主任工作本身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哪种教育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方法并无优劣之分,教育对象、情境、教师的不同,决定了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以及生搬硬套的必然失败。我错在只是一味地“拿来”,没有考虑到孩子是鲜活灵动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只看到两个孩子相似的行为表象,没有对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追根究底,没有对症下药。方法不对,结果自然不同。
  教育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鉴,“借”其精华,结合实际情况吸纳加工,变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取经之道。如果说借鉴是教育的手段,那么,创新就是教育的灵魂。在这里,“创新”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心性各异的孩子,只有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于是,我根据小同平时的表现,结合故事中那位老师“反其道而行”的思路,重新制定了一套适合小同戒除陋习的方法。
  
  第一步,重锤出击。小同平时最爱看科普类书籍,是班里公认的“科学通”。针对他这一特点,我带他去了初中部的实验室,让他从显微镜下看被他“咬”了无数遍的红领巾,结果那上面的细菌、灰尘令他瞠目结舌,“事实胜于雄辩”,小同低声说了一句:“怎么会这么脏?”
  
  第二步:趁热打铁。从实验室出来,我又带他去了校医那儿。小同看看墙上贴着的宣传资料,再听校医的详细讲解,总算明白了什么是“病从口入”,看他坐立不安的样子,我知道,这剂猛药下对了。
  
  第三步:约法三章。在小同终于认识到“咬”衣物的危害后,我和他约定:①每天更换并清洗红领巾,保持红领巾的整洁;②平时尽量控制自己,发现“咬”红领巾一次扣除一颗五角星(他是个荣誉感很强的孩子);③可以在晚饭后的课外阅读时间“自由”一下,视当天表现给予奖励或惩罚,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是奖五角星或扣除五角星。小同郑重地点点头。
  一段时间之后,那张早已准备好的奖状终于发出去了!
  
  责任编辑 陈秀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