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班干部选举莫入误区

作者:陈志勇




  不少班主任对班干部的选举、任用、培养做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办法和经验。但仍有部分教师在班干部的选举和任用上存在某些误区。这需要引起班主任的重视。
  
  误区一:“民主选举”成“随意选举”。班干部民主选举,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但是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注重了学生权利,却缺乏严格有效的选举制度,使得部分学生在投票时不考虑参选者的能力,投的全是“人情票”,从而使民主选举变成“随意选举”。
  对策:坚持民主集中。防止“民主选举”变成“随意选举”,先民主后集中是个好办法。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为了使学生的选举结果更具代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心中认为可以胜任班干部职务的候选人,然后进行差额选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且选出的班干部往往比较理想。最后再由教师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差异,进行岗位分工,优化班委组合。
  
  误区二:班主任唱“独角戏”。一提到班干部选举,一些教师就认为那是班主任的工作,与科任教师无关,因此在选举班干部时班主任不与科任教师通气,科任教师也觉得事不关己,乐得轻松。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班级管理当成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试问,没有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怎么能顺利开展呢?
  对策:交流沟通相配合。在民主选举班干部这样的班级重大事件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该群策群力,在选举之前,班主任先和科任教师交流,看看哪些学生在哪些岗位上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民主投票之后,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对所推选出的班干部进行任职安排。只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协商,选出并培养好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才能有利于班级团结和班集体健康发展。
  
  误区三:放任“老好人”当选。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学生中的一些“老好人”常常得到很高的选票,因为这些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对于同学的一些违纪现象视而不见,既不及时劝阻,又不向老师报告。反之,那些敢于制止同学违纪行为、勇于揭露丑恶现象的班干部反而得不到同学们的拥护,造成民主选举选出来的班干部都是“老好人”。一些教师往往不重视这个问题,使得班干部队伍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的作用。
  对策:树立正气兼调整。一些“老好人”型学生之所以能屡屡在民主选举中当选。是因为班级正气不强。让这些抱着谁也不得罪心态的“老好人”没有“市场”,关键要在班级树立正气。在进行民主选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如果班干部都对各种违纪行为不予制止,也不告诉老师,而是放任自流,那这样的班委会起什么作用?这样的班干部称职吗?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明确班干部的职责,并促使班级形成正气,以利于今后班干部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一方面要认真考察民主选举出来的班干部,还要发挥同学的监督作用,及时调整班干部队伍;另一方面教师要做那些真正有能力、有魄力的班干部的坚强后盾,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多肯定他们的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误区四:单纯看重学习成绩。让许多学生望“位”兴叹。一些教师在组织民主选举时,往往规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当班干部。这项规定让民主选举不民主了。为什么要设置这项规定呢?一些教师认为让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当班干部,同学肯定不服,他们也肯定管理不好班级,而且还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给自己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让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班干部,班级才能稳定有序。其实,这是教师思想申的单一评价标准在作怪。
  对策:各尽其能促发展。这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当班干部”的认识,表面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首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既应有选举权,也应有被选举权。这是他们的基本权利。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被选举权都没有,那还谈什么“民主选举”呢?再则,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告诉我们,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未必管理不好班级,他们可能在劳动、体育、组织管理等方面有特长,这样的学生为何就不能成为班干部呢?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过程中,不应该人为地加上诸如学习成绩必须优秀的附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这不也是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好诠释吗?
  
  责任编辑:赵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