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53元捐款的背后

作者:曹向华




  今年3月,我校一位五年级学生不幸患上了脑瘤,急需十几万元医疗费,学校当即开展了“献爱心”捐款活动。我响应学校的号召,组织全班学生捐款。不过,在向学生做动员时,我再三强调:要把捐款原因向家长讲清楚,征得家长的同意;最好以捐自己的零花钱为主。
  班级捐款活动中最“抢眼”的要数一向品学兼优的小盛同学了,他先后捐了两次,共捐款53元。“这孩子真有爱心!”我欣慰地赞叹着,但同时内心又隐隐有些不安:他是否把实情向家长讲清楚了,是否征得家长同意?毕竟四年级的孩子还小,有时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会做一些出格的事。于是我赶紧把小盛找来询问他钱的来源。“是从我的储蓄罐里拿的压岁钱,我跟妈妈说过了,她同意的。”孩子信誓旦且,一脸真诚地说。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但仍追问了一句:“你说的是真的吗?我可要打电话问的。”“真的,不信您问去。”声音比我的还大。我终于放心了。决定第二天在班里表扬他。
  下午放学后,我还是觉得有点不安,为确保万无一失,我拨通了小盛妈妈的电话。她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不可能,他的压岁钱早就被我收起来了,我只给了他5元钱……”
  第二天,在我强有力的“证据”面前,小盛说了实话。原来他家是开小店的,他偷偷地从小店的钱盒里“拿”了钱。了解事情真相后,我及时对他进行了教育,首先肯定了他的爱心,同时也指出他擅自“拿”钱的错误,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之后,我再次与他的家长通了电话,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收到孩子捐的53元后,假如我没有后来的调查研究,孩子的错误很可能就被疏忽了。如果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那么他的错误行为不但得不到纠正,其错误思想还可能在我的鼓励下膨胀。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以理性、客观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举一动;以睿智、清醒的头脑分析学生的一言一行。千万不能被学生“成绩好…‘能力强”等耀眼的“光环”迷住双眼,以致忽视了隐藏着的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致命错误。但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个有心人,培养出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