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我给孩子服“钙片”

作者:杨家厚




  学校里又在评选“两免一补[1]”的学生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评选时的“盛况”:刚开始我还担心这些孩子会害怕别人笑话家里穷而不愿申报呢,谁料那天我在班里刚一宣布,教室里立马儿乱成了一锅粥。学生们这个说自己够得上哪条哪条,那个说自己的家庭是多么的不幸,一个比一个惨。再看学生交上来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有些学生的家庭简直是赤贫如洗!没有几个学生的亲人能够幸免于疾病的折磨:不是肺炎就是心脏病!有些学生为了得到“两免一补”,不惜把自己美满的家庭说得支离破碎,甚至让自己的亲人“伤亡”!
  如果家庭真的贫穷,我们确实应该给予帮助,可我却看到很多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也在“哭穷”之列,明显是想骗取补助。怎么会这样呢?办公室的几位老师道出了实情——那都是家长教的。有些家长为了这两三百元的补助,教唆自己的孩子撒谎。我想,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孩子丧失人格、失去做人的骨气。在这种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自立自强?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给班里的学生们补点“钙”,让他们找回即将丢失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三晚自习是“美文欣赏”时间,在两个学生朗读了自己最欣赏的文章后,我给学生们读了我从《读者》上选的一篇文章——《贫穷不是理由》。说的是四川内江的李小萍,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2006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却无钱缴纳学费。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知道此事后,承诺在她拿到大学通知书时资助她全部的学费。李小萍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按照约定给高晓松回了电话,但却谢绝了他的资助,因为在这期间已经有人给她资助了学费。高晓松随即表示每月给她500元的生活费,李小萍也婉言谢绝了。李小萍家有年迈的奶奶、上初中的弟弟和多病的母亲,生活来源全靠父亲挖煤的微薄收入。有人不理解她的做法,说她傻,以她的境况接受两笔资助并不违背情理。李小萍却说:“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
  在读到文末“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一句话时,我故意加重语气,读了两遍,然后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以往孩子们都会议论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可今天,大家只是一声不吭地坐着,看来是在对李小萍的做法进行思考。我一个个地看过去。很多孩子目光与我一碰,很快就躲开了。我知道,孩子们的心中起了波澜。我说:“你们认为李小萍这样做,对吗?”孩子们齐声回答:“对!…那么如果是你,你能像李小萍那样拒绝高晓松的资助吗?”这下,孩子们的回答没有刚才那么响亮整齐了。有的只是笑,有的在议论四年一共可以得多少钱。我说:“那是很大一笔钱,不是哪个人都能轻易拒绝的。但你要明白,那不是你的钱,那是别人的资助。不要认为,拒绝了,你就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其实你一点儿也没失去;相反,你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自立自强。我们看看李小萍是怎么说的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拿出来,上面写着李小萍的那句话,我带领孩子们一齐读:我觉得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虽然我暂时贫困,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读完后,我看到好多孩子的眼睛亮亮的,有些湿润。
  我说:“孩子们,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的家庭可能很贫穷,这不是我们的错,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如实填写自己的家庭情况,得到补助是应该的,就像李小萍。她接受了资助,不能说她就丧失了自立自强的骨气。你们都是很懂事的孩子,都想得到补助,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可是如果通过故意夸大自己的贫穷而取得补助,那些补助不但不会成为你的垫脚石,反倒可能成为你人生路上背负的一座山,让你永远不能站起来,你只有依靠别人的施舍才能生存……下面,每人拿出一张纸,重新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情况。”
  那次的补助对象我是按照学生第二次填写的情况确定的。至于哪些孩子修改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一直没去看。我想,只要有一个孩子能从那天的文章中直起腰来,我就真的做了一次最根本的资助。
  
  [注释]
  [1]“两免一补”指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