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师者如蚌
作者:程言峰
“师者如蚌”,初次听到这个词语,你一定会感到很诧异吧,我也是。
这是从学生那里听到的一个词,当时只是想,只听说有把老师比作“红烛”“春蚕”“人梯”“艄公”的,都是在赞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把教师比作“蚌”,又作何解释呢?我一直纳闷着,苦于无所感悟,便把这个词记挂在心里。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下面这则故事,才幡然醒悟。原来“师者如蚌”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这则故事讲的是,在英国一所小学里,校长很喜欢小动物,在他饲养的小动物中,他最喜欢一只叫“拉爱科”的小狗。他经常在课余时间带着“拉爱科”跟学生们一起玩耍。有一天,校长突然发现“拉爱科”不见了——最终,他在花园边找到了心爱的小狗,却发现小狗被剖开了肚子,内脏几乎全被掏了出来。“凶手”很快就找到了,是小学生麦克劳德。校长后来得知,这个孩子有一颗极强的好奇心,老是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爱狗但更爱学生的校长最终决定给麦克劳德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长大以后的麦克劳德成为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那两幅画至今还收藏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
我惊叹于这位校长高明的惩罚手段。麦克劳德后来的成功,得益于他小时候校长对其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孩子有错,应该教育,但怎么教育却大有学问。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有错误的学生就是把他们制服,让他们不敢再犯。于是,学生一旦有点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声呵斥、侮辱、贬低,使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遭受到难以承受的刺激。从某种角度说,这些教师面对孩子们的过失与错误的做法,纯粹是为了报复和解恨。而麦克劳德的校长呢,心爱的小狗被害,最初的他一定是暴怒的。然而,最后他却容忍了,而且给出了一种善意的“惩罚”。这,不正像一枚蚌面对突然袭入的沙子吗?——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
是啊,师者如蚌!孩子们的过失与错误仿佛一粒粒沙子,从某种角度来说,对蚌是一种干扰、一种破坏,甚至是一种侵害。然而,“伟大”的蚌却不仅默默地接纳了沙砾,而且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去浸润它,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去感化它,直至把那沙砾变为晶亮闪光的珍珠。
师者如蚌。“蚌”,是一种宽宏与无私,一种包容与接纳,一种博大与精深,一种至真与至诚,一种至韧与至爱。
我在想,如果每一个“为人师”者都有“蚌”的意志与胸怀,那么我们的校园该会是多么明媚和灿烂啊!
责任编辑 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