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室不设“卫生角”
作者:费海斌
说是“卫生角”,事实上却成了学生随手乱丢垃圾的“脏乱角”。有些学生甚至坐在座位上转身就往“卫生角”扔纸团或饮料瓶,“卫生角”反而是教室卫生的死角。
为改变“卫生角”的脏乱面貌,我想了很多办法:在“卫生角”两侧的墙上张贴温馨的提示;在“卫生角”添置盛放垃圾的带盖的清洁桶(清洁桶后来越买越大);为学生准备清洁袋;制订严厉的班级卫生惩罚条例……这些措施虽能一时奏效,但时间一长,学生在“卫生角”随手乱丢垃圾的陋习又死灰复燃,“卫生角”脏乱的面貌依旧。
经过观察并多次与学生交流,我发现学生往“卫生角”乱丢垃圾,并非完全出于卫生意识差或懒惰,还与他们的行为习惯有关。
于是,我与班干部商议,决定对教室的布置进行调整:教室不再设“卫生角”,把原来的“卫生角”改成“阅览园地”;把清洁桶转移到教室前面的墙角;扫帚、簸箕、拖把等扫除工具尽量减少,并移到其他地方。
听了这个决定,一些学生很是不满:“清洁桶放在教室前面,多不雅”“让我们走到教室前面扔垃圾,不习惯”……
开始几天,教室前面的清洁桶里竟没有垃圾,而移动了位置的簸箕里却有几张纸屑和几只饮料瓶。我把簸箕里的垃圾捡起来装进清洁袋,再走到教室前面放进清洁桶里。
一天,两天……簸箕里终于没有垃圾了。
我奇怪,学生平时那么多的垃圾丢到哪里去了?
原来,许多学生把垃圾盛放在清洁袋里,再把清洁袋放在课桌里;也有一些学生干脆在课桌边粘了个挂钩,把清洁袋挂在上面。等清洁袋装满了再扔到学校教学楼旁的垃圾桶里(离教室很远,比较不方便)。
慢慢地,有学生开始把清洁袋放进教室前面的清洁桶里,并随手盖上盖子。
两个、三个……
大约20多天后,学生们开始习惯把垃圾扔到教室前墙角的清洁桶里了。
案例分析:
改变教室的布置,何以能起到这么好的效果呢?
我认为,学生在教室后墙角乱丢垃圾的行为,多数并不是故意的(除了个别捣蛋学生),而是他们下意识的行为,而这种下意识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教室的布置有一定的联系:后墙角是整个教室中最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又放着扫帚、簸箕、拖把等扫除工具,自然成了部分学生理想的丢垃圾的“阴暗”角落,而部分学生的行为又会影响群体学生的行为,慢慢地也就发展成全班学生的习惯行为。
改变教室的布置,把原来的“卫生角”改为“阅览园地”,把清洁桶转移到教室前的墙角——一个师生瞩目的“明亮的地方”,减少扫帚、簸箕、拖把的数量,并改变摆放的位置。这些举措打断了学生原有的行为“惯性”,学生只得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迫自己改变以前的行为习惯。虽然开始时学生感到别扭,但假以时日(大约20多天),学生新的卫生习惯就能形成了。
当然,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离不开班主任的引导,也离不开班主任的坚持和榜样作用。(如班主任一次次地把簸箕里的垃圾捡起来放进清洁袋,然后放到教室前墙角的清洁桶里)
从上述案例中,我进一步体悟到,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并非出于不良的动机或有意识的行为,而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性行为。因而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单靠训斥、批评,而要积极主动地引导,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创设情境,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责任编辑 杨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