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不要折断最珍贵的翅膀

作者:于晓斌




  在一堂地理公开课上,老师把中国地图拿出来问学生,中国地图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公鸡,有的学生说像山羊。老师紧接着问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你们再看看像什么?”学生们依然回答说像山羊。老师认为,在公开课上竟然出现这种荒谬的答案是丢他的脸,便恶狠狠地追问:“你们再看看像山羊吗?”他把“再”字说得震天响。那些说像山羊的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邪说”了,怯怯地说:“像公鸡。”当老师再次提高嗓门问全班:“中国地图像什么?”全班学生齐声回答:“像公鸡!”授课老师满意地笑了。
  我不由得为第一次听说中国地图像山羊而感到新鲜,也不由得第一次对中国地图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后,我赶紧找出地图,仔细端详研究了一番,第一次惊讶地发现,中国地图确实更像一只有胡子的山羊而不是公鸡(这是对中国地图是雄鸡这一传统说法的挑战)。我不由得对回答中国地图像山羊的学生多了几分赞许和敬意。令人惋惜的是,这一“重大”发现却被教师厉声的“再看看”否决得一干二净。
  反观我们的教学,注入式灌输,容器式接受,长期主宰着我们的课堂。老师照本宣科甲乙丙丁地教,学生按部就班一二三四地记,“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几乎成了不变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没了想象,没了体验,更没了创造。正如16世纪哲学家培根对知识的获得所做的比喻:“一种像蚂蚁一样,只知道简单地搬运材料;一种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布网”,而我们缺少的正是“像蜜蜂一样,把采撷来的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和加工,并酿成蜜浆”。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学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答变成水的,有答变成泥的,还有答变成冰的,都得了分。唯有一个孩子答雪化了变成春天,一分也没得到。雪化成了春天,多么诗意的答案呀!雪融化后变成了水,抑或变成了冰,滋润了大地万物,自然也惠及花草树木,这也就催生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春天。雪化了,怎能说不是变成春天呢?然而,就是这最难得的精彩答案,却在阅卷老师那里不吃香。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标准答案上没有。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阻碍了思想的飞翔、创造的翅膀?有则寓言说,上帝召开会议,了解赐给动物们翅膀后它们是如何使用的。鹰说:“我用翅膀在天空飞翔,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因此我生活无忧。”鸵鸟说:“我用双腿在荒漠里奔跑,翅膀从没派过用场,成了沉重的负担。”企鹅说:“我把翅膀变成了鳍,它使我能够在海洋深处自由来往。”……上帝忽然发现现场还坐着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为何来此?”人说:“上帝啊,虽然你没有赐我翅膀,但是我的灵魂却可以飞翔,它带着我飞翔到脚步不能到的任何地方。”上帝听后感叹地对动物们说:“我赐给你们最珍贵的翅膀,你们有的却浪费在身上;我没有给人翅膀,他们却有了灵魂的飞翔,这是一切飞翔中最珍贵的翅膀。”
  既然“上帝”没有给我们人类腾飞的翅膀,就一定要运用好我们想象的翅膀,不要辜负“上帝”的期望啊!
  
  责任编辑 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