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空白效应”和自主教育
作者:黄 军
因为,人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感知对象不完整,便会自然地运用联想,在头脑中,对不完整的感知对象进行补充,直至完整。奇妙的是,人们对经过联想去“补充”的感知对象,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应,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更容易记住。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空白效应”。
在班级工作中,“空白效应”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学生自主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自我激励
当班级活动中学生取得了成绩时,老师走过去亲昵地搂着学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冲他一笑,那种鼓励胜过千言万语;当学生在比赛场上出现失误时,老师冲他挥挥拳头或者做出胜利的手势,暗示他坚持就是胜利,这种激励能帮助学生冷静地渡过难关;当学生在课堂上精彩地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带头鼓掌,那掌声将是世界上最美的乐曲……虽然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却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些丰富的肢体语言,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的心是敏感而纯洁的,他会自豪于和老师拥有共同的“秘密”,会在心里回味,偷偷发笑或者悄悄告诉小伙伴……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会培养学生的灵性,通过自我内化形成自我激励。
二、响鼓不用重锤敲——自我反省
“空白效应”还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形成。这个环节,关键在于教育内化过程中让学生明事理,而“掌握火候、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是实施的技巧。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路上用小石子扔盲人,还用脏话骂盲人,受到路人的谴责,并被扭送到学校。老师们都感到气愤,我就设计了一个场景:先把这个学生带到大操场,告诉他,老师和他做一个“游戏”。然后,蒙上他的眼睛,让他自己走回教室。结果,直到一上课铃都响了,他还没找到教室。最后,他忍不住哭了。老师拉开他的遮眼布。他发现自己连方向都搞错了。回到办公室,老师让他把自己失去“光明”后的感受写下来。他写道:“一个人失去了光明,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感到无边的黑暗扑来,没有路可走。我只感到恐惧,多么希望有人帮助我……”老师看完后,让他把感受讲给班里的同学们听,大家听完后,纷纷发表看法,对他进行了帮助。老师用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使道理深入学生的内心,避免了逼学生承认错误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给学生留下了反省的余地,这个余地就是教育的“空白效应”。
三、沟通从心开始——自我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空白效应”还会起到使班级成员关系和睦、沟通师生情感、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把班会课还给学生,老师和学生一起确定主题,其他步骤则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可留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把班级事务化整为零,让学生自己选择岗位,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这个管理过程中,老师是“画龙点睛”者、帮助者、合作者……留下教育的“空白”,放手让学生独立补充完成,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空白效应”能对学生的自主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运用“空白效应”,也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用“空白效应”。总的来说,因人施教,因“地”制宜是原则,教育者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 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