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品味”学生的过失

作者:仓俊梅




  在教育范畴中,“过失”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触犯、违背集体的某些制度、规定、条约或是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规范、守则及社会公德,并给相关者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错误行为。
  “品味”兼有品评、玩味、审视、欣赏等多层含义。比如雕塑家品味自己未完成的作品,既有对得意之笔的欣赏,又有对粗糙之处的审视。这其中的满足及缺憾,只有品味者自己才能领略到。
  那么,如何“品味”学生的过失呢?
  
  1.视学生出现过失为成长中的必然
  
  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会长歪,会出权,会生虫,要施肥浇水、修枝打杈,要喷药除草。学生如同幼苗,身为园丁的教师,我们总希望所有学生都文明守纪、成绩优秀,这是不可能的。学生出现过失是正常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少年儿童,他们出现过失的比率可能比正常儿童大得多,因此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2.视纠正学生的过失为乐事
  
  农民种田有一种切身感受:壮苗往往更容易长出斜枝乱杈来,然而,老农所喜欢的正是那些长乱杈的壮苗。道理非常简单,“夺高产”要靠它们。富有经验的班主任最清楚,那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共至有点“怪癖”的学生往往更有创造力,更有发展潜力。
  农民每修剪一棵树苗、每除掉一只害虫就多一份希望。他们对待树苗不会像某些老师那样,见到有毛病的学生就厌恶心烦。农民种棉花,其间要喷几次农药,他们锲而不舍,直至收获。我们教师每学期对个别学生教育转化几次、十几次又有何理由心烦呢?农民痛恨的是害虫,绝非树木庄稼!我们厌恶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又是何道理呢?农民把修枝剪权、喷药除草当作是劳动的享受,每次劳作完毕,站在田间地头观赏自己的那片果林或庄稼时,那种快乐、幸福的感觉恐怕是那些不劳者难以体味到的。这种付出难道不是一种乐事吗?作为老师,能够化解学生的过失,难道不是另一种艺术享受吗?
  
  3.懂得“品味”是一种境界
  
  在化解学生过失的过程中,先品味后转化,与直截了当的批评教育相比,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能够品味学生的过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融入浓重人情味的教育,包含着宽容与谅解,它往往比“直接教育”效力要持久得多,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懂得品味和艺术地纠正学生的过失,是检验教育者是否真正具备素质教育观念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更能体现出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高低。需要指出的是,懂得品味首先要“爱”字当头, 一个缺乏爱心、诚心的教师是难以实施“品味教育”的。愿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在对待学生过失的问题上,多一些品味,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歧视。把品味教育变为育人的一把金钥匙,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带领他们共同迈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 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