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在小学生命教育中应重视死亡教育

作者:张桂琴




  死亡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的诞生、成长、发展的观察与体验,让少年儿童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使其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引导他们珍惜和尊重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命,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自己的生命愿意做出合理规划,从而提高个体生命存活的意义。
  
  一
  
  许多小学生只知有生而不知有死。教科书中没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分析、讨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避讳死亡。就算不得不提到死亡时,也往往用把死亡描写得非常“优美”的童话、寓言来说明;或者告诉他们死去的人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暂时不能回来;抑或告诉他们死去的人其实是去了天堂、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向孩子传递了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使不少孩子误以为死亡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人死去了还会活过来,结果导致一些孩子视死亡为儿戏。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的人数达40-5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自杀。
  死亡教育的缺失,不仅让少年儿童漠视自己的生命,还可能会引起他们对他人和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视。某地一名13岁的学生用石头砸死了12岁的同班同学;2002年4月,北京一家网吧发生火灾,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而火灾原因竟是两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为了报复网吧服务员;一些儿童虐待小动物、随意攀折花草树木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在小学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死亡的涵义已是刻不容缓。
  
  二
  
  在小学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让少年儿童从小就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必经历程,死亡是一切生物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的必然的最终归宿;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必然的正常死亡,也有因各种变故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使他们明白个体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要能够正确面对死亡,正确面对生命中出现的挫折与磨难,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断赋予生命以新的内容和价值。
  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过程都是有限的,生命体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珍贵,还要让他们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生命。要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和他人都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此外,还要告诉孩子们鸟兽鱼虫、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关心爱护它们。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小学通常会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并理解生命的尊严。台湾教育理论界还提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明确的内涵。这些做法和思考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小学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场景或设置一定的生活情境,对小学生进行体验教学。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有死亡事件发生的人家中看看,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不存在了,人生的一切要义也就不存在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生命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
  爱护他类生命的教育,也可在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中进行。比如可以安排一些户外旅游活动,让学生接触、认识大自然;安排学生种植花木、饲养小动物等,使其从中体会生命的神奇、可爱与脆弱;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动植物有关的录像,让学生知道其他生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圣洁的生命,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悟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命;让他们明白人生虽然短暂,但必须认真走完,每一天都不能荒废。
  在小学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的价值,体会死亡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意义,理解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美好的,懂得他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同样是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们学会珍爱、呵护生命,从而获得人格上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杨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