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从学生的局促行为看师生交往中的

作者:尚海涛




  早上打扫完办公室,我请一位正去倒垃圾的学生捎带把废纸篓一起倒掉。当她把废纸篓送回来时,我郑重其事地对她说了一句“谢谢你!”谁知这一句“谢谢”竟让她一怔,然后笑着跑开了。
  看着渐渐远去的学生,我陷入了沉思:面对老师的感谢,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为什么没有落落大方地说一句“不用谢”或者“不客气”呢?我决定做一次情景测试:分别请20名学生给我提供帮助,然后我郑重其事地表示感谢,观察他们在接受老师感谢后的表现。结果是这样的:有2个人感到惊讶,当时竟窘迫得不知说什么好;有10个人扭头就跑,一边跑一边说“不用谢”;有2个人笑着跑开了;有6个人面无表情,径自离开。
  就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我和同事们进行了交流。有的认为是学生不习惯老师对他们说“谢谢”;有的认为是学生自己不好意思;还有的认为老师用不着跟学生这么客气。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交往时自身礼仪的缺失。
  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谓有板有眼,待人接物、一举一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在生活中,教师之间或学生之间交往,都能做到有礼貌。为什么在老师向学生表达谢意时,学生会“不习惯”呢?这就需要我们反省自身了。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不断地与教师打交道,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每次面对老师的帮助,学生总是彬彬有礼地表示感谢,而对于给老师帮的“小忙”,如拿课本、帮忙找某位同学等等,老师又有几次对学生说过“谢谢”呢?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难怪学生面对老师的感谢会表现出“不习惯”“不自然”。
  对于学生的付出,我们为什么不好意思或不习惯说“谢谢”呢?仅仅因为我们是教师、他们是学生吗?显然,教师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而是高高在上,使自己处于一种需要学生仰视的位置。这样,师生又怎么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呢?对于学生的付出,我们真的“不用客气”吗?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独立个性的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信任老师。相信“付出总有回报”,相信每个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但为什么老师的教导和做法却不一致呢?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老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在师生这组关系中,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表率,这是最生动的教育,不是“客气”与否的问题,它是一种身教,是情感的交流和付出。
  一句“谢谢你”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面对这些“小大人”时,我们更要时时处处躬身自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切莫因为我们自身礼仪的缺失而让正常的事情变得“不自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