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工作并快乐着

作者:吴森茂




  以前笔者曾分别以《谈人师》和《法·术·世》为题总结过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现在想来,这些所谓的经验和方法仍停留在奇技淫巧——“用”的层面。近来,我把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心得提升到“体”的层面,并冒昧地拿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为人师者——把自己当人
  
  哪个老师不把自己当人?但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总有老师不把自己当人,至少,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我没有完全把自己当作人。现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有一段关于人的论述:人始终徘徊在“神”与“兽”的两极之间,所以,人的身上总有“神性”和“兽性”。简言之,人性是“神性”和“兽性”的有机整合。
  是的,我没有完全把自己当作人,是因为许多时候把自己当成了俯视着天下苍生的神。把自己当成神,就不能平视学生,因而不能走近学生,或有心或无意地疏远学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茫然无助地苦苦挣扎。
  因为没有把自己当人,所以有时我也“兽”了几回。这些行为,也许只有在斗兽场里或老农对待牲畜的时候才会出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民间流传的苏轼和佛印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堆牛屎。”苏轼回家后,在自己的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声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想到这个故事,再想想自己有时对待学生的言行举止,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
  人性需要神性去提升,比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课上得真神,班带得真好,为人师表,让学生信服、佩服甚至崇拜,诸如此类的“神”性是必要的。但神得不要邪乎,要与学生平视,而不是仰视或俯视。
  不要为兽,也不要做神,就踏踏实实地做个人吧!做人的感觉真好,学生视我如朋友,我待学生若知己,见面点个头,送给对方一个微笑,温暖其一天。这就是我追慕的“师者”。
  
  二、人的教育——把学生当人
  
  学生是人,这不是废话吗?但是,使我的教育观念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是在我从事班主任工作5年后的2003年。
  首先是一位叫小妍的学生,她让我顿悟了这一理念。用她的话说,“学生首先是人,是人就应得到人的尊严、平等和关爱”。以前,我以能“管住学生”而自鸣得意,学生见了我,总是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小妍同学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仅凭班主任的“淫威”压服学生是不行的。此后,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我发现班主任有三类:第一类,为而无为——管不住学生;第二类,为而有为——能管住学生;第三类,无为而为——善于以“理”教化学生,学生在其影响下能自我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论自己是否在场,学生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在管理班级的实践中努力追求“无为而为”的境界,效果果然大不一样。以前的学生“畏我、惧我”,现在的学生“尊我、敬我”;我自己也少了莫名的怒气、怨恨,心气平和了,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其次是我儿子的降生,他让我亲历了为人父的苦与乐,让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与子女相处的体验。每天看着儿子的憨态,我满心陶醉,就连他睡觉的模样都能让我痴迷地端详老半天。是的,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子的降生不仅让我更感激像我这样疼爱子女的我的父母,而且让我深深地理解了像我一样疼爱子女的普天下所有的父母。我每天面对的不就是跟自己的宝贝儿子一样的几十个宝贝儿女吗?他们的身后不就是像我一样痴迷地注视着自己儿女的几十位父母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能接受儿子长大后他的老师如凶神恶煞一般或视学生为寇仇,自己自然不应该成为这样的老师。
  疼自己的子女,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的本能;不仅疼自己的子女,还能疼爱别人的子女,这却是神才能做到的。做老师的,我们不需要成为神,但必须要有“推己及人”的心胸和气度,不仅“把学生当人”——给予其人的尊严和平等,而且应当把所有的学生视若己出——给他们父母般的关爱。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人的教育”。
  
  三、家校平衡——把学校当家
  
  学校是我们教书育人的舞台,家是赐予我们天伦之乐的幸福港湾。早晨,一家人各自奔忙,开始了短暂的分手,我奔向学校迎接分别了一夜的学生;晚上,离开了相伴一整天的学生,拖着疲惫的身躯与家人相聚。我追求:每天舒心地离开家,在学校做一个真真实实的老师、同事;每天坦然地离开学校,在家做一个完完整整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管家与理班的道理不谋而合。我们喜欢自己的家里整洁卫生、其乐融融,家具虽陋却也摆放得井井有条,生活平淡却能甘苦怡人,那么我们的校园、办公室、教室呢?我们的领导、同事、学生呢?用治家的心态理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功利意义上的成功,或许更多的是内心的愉悦。
  教书育人不仅是工作,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能以此心态平衡我们的生活,虽说累少不了,但苦一定会少。我们哭着喊着要享受生活,为什么不能从教书育人这一生活的有机部分中学会享受呢?
  
  [责任编辑:杨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