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作者:潘春丽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等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教育信息化中最有活力的要素也是教育信息化应该关注的核心——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化教育所依据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密切合作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信息化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然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知识传播形式,计算机、互联网开始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书本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载体和途径,教育开始迈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资源汇集成为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这样就打破了以老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也打破了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而获得的教育权力和威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介入教育,这时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真正公平的教育。在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学生大可不必因为本身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的不同或者是家庭条件、教师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其受教育的待遇,每个学习的主体面对的是同样的资源,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的选择。跟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平等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是学校的学习平台(虚拟社区)与教师大胆地交换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个性化的问题,互联网的非歧视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就如同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与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共同研究、共同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机器,而是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以及如何处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应放下以往的师道尊严,丢弃权威者的姿态,走入学生中,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在共同研究和学习中真诚相待、和睦相处。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双方应该怎样适时适度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依旧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否能够形成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那么信息化教育中的教师应该如何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1. 转变传统思想,革新师生观念。
  
  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从思想上根本改变那种来自传统教育体制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应该抛弃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以平等、平和、平静的心态迎接来自教学改革的各种冲击和变化,包括来自学生的变革。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常把父子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参照(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的非歧视性使民主、平等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师生关系的调整被提到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教师应首先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由传统的“导演”“主角”转向“观众”“配角”,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外的教育里,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平等和宽容,更多的是积极的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民主气氛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让其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形成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2. 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习的资源、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各种信息和知识,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可能还会超过教师所拥有的资源,这样就使教师所持有的知识和资源不再象以前那样具有权威性。但毕竟学生在学习的经验上远远不及教师,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整合还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应该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思想和技术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必须把握知识的前沿,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 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一份“怎样的老师是你的最爱”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0.2%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无偏见”的,有40.1%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思想与隐私”,有34%左右的学生喜欢“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个人待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充实,在个人修养、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必须不断地提高,以广博的兴趣爱好、豁达的态度、幽默风趣的表达和凛然的正气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
  就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与教师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之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和信息储存仓库。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才能,这就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促使自身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另外,从学校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各种条件,如大力支持教师的各种教学模式革新探索的活动,提供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等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协调师生关系,从而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这一动因和内驱力,从知、情、意等多维度来推动教学的发展,克服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的分离,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从而促使学生得到整体协调发展,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需要适当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终促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