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观察与记录,成长的助跑器

作者:刘琦栋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提起来让班主任和所有科任老师恨得牙痒痒的问题人物,聚在一起时谈的最多的就是这些问题人物。但若问及这些问题人物昨天、前天、大前天具体有哪些不好的表现,很多时候往往不能一一列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周而复始的生活会让我们的感官变得迟钝,在于我们不再能看见细微的变化,只会凭着最习惯却最粗糙的感觉行事,于是难免陷入到高度概括的评价中,老师总是觉得学生怎么怎么样,而学生也总是觉得老师怎么怎么样,结果当然是互相“一棒子打死”,看不到任何起色和出路。
  现在我们提倡记录学生的行为并整理成档案,这就是成长档案。有的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是为了展示,所以他放的主要就是学生最好的作品,如作业本、参加活动的照片、阅读课外书的目录、整理和收集的学习资料、自己录的英语磁带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证明学生的成就。但是对于那些问题人物怎么办呢?到写学期评语的时候,班主任常常为他们绞尽脑汁,最后评语差强人意,给人感觉无话找话。如何改善呢?这就需要我们不得不擦亮眼睛、竖起耳朵、伸长鼻子在平时去感受、去体验;这就要求我们不再是“感情用事”地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记录。怎么记录呢?
  
  一、表格记录法
  
  我们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表格。以学生赵某为例:
  
  每天出现问题行为就在相应位置打“√”,记录一周后再作相应调整。不仅如此,学生也为老师设计一张表格并进行记录,举例如下:
  
  这样不断记录并调整,师生彼此之间就心平气和了很多,你会发现生活不会是“总是”,尤其是行为,是一种情境化的产物——可能老师给学生一个笑脸,学生就马上回给老师一次自觉;而学生认真做作业,老师就会少些批评。
  所谓“习惯成自然”,我们的情绪与行为也一样,因为习惯了,所以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或者根本不会主动去控制一下。而观察和记录却放大了我们的情绪与行为,使得平常根本不注意的东西变得突兀,因为你必须有意识地去留意那些要记录的事物,结果就像显微镜那样使你看到了自以为清洁的手却粘满是污垢,同样也像天文望远镜那样让你看到遥远的星空是多么美丽。这样一来,你是不是会更注意清洁,或者更多地去仰望星空呢?
  观察与记录不仅会让我们(包括老师和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感知到它们合适或者不合适;也会更直接地让我们(包括老师和学生)看到行为的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生活和学习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事情,这使得事情彼此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因此有时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看出前因后果。但事实上,就单个的行为而言,一定是先有过程再有结果。所以,在老师对学生的行为指导中,首先要彼此记录一些行为,包括自然的不加调整的,以及需要有意识去做的。其实这种记录的意义更多的并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将行为的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让做的人能更快地看到“做”会带来什么结果。简单说,通过这种观察记录首先给行为者一个及时的反馈。而这一反馈又会成为一个行为基础,让行为者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期待。就像运动健将们,每一次“记录”都成为他们再次去突破的目标。
  
  二、“好话本”和“垃圾条”
  
  如今的学生非常渴望别人的表扬,尤其是老师的表扬。“好话本”,就是专门用来写下夸奖学生的话。
  具体做法是:
  l. 如果你不爱说学生好话,就必须强迫自己每天写下三句好话;
  2. 好话要尽可能具体,有内容,不是抽象而空泛的;
  3. 第一次写下的好话,请为学生大声地朗读三遍;
  4. 定期与学生一起朗读“好话”,重温好话的情境;
  5. 在学生失意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好话本”;
  6. 在自己为教育学生而头疼的时候,仔细阅读“好话本”,找到可以突破的地方。
  “好话本”的意义在于:
  l. “好话本”可以保存,里面记录着老师所看到的学生的点滴进步;
  2. “好话本”比起“好话”形象、持久得多,而且日积月累,看着“好话”越来越多,学生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好,“感觉良好”正是积极自我概念的本质;
  3. “好话本”会勉励学生,当学生对自己失望的时候,给他看看“好话本”,他就会知道原来自己是很棒的,只是一时遇到了困难或者一时犯了糊涂;
  4. “好话本”也激励着老师,当老师疲惫、无助的时候,会觉得学生无可救药,这时“好话本”能给老师“柳暗花明”的希望,那一句句的肯定不正是唤醒你对学生信心的良药吗?
  当然,除了客观真实的“好话”,也需要就事论事的“鞭策”,只是在“鞭策”的时候要避免让学生觉得“自己真坏”、“自己实在糟糕”,要避免学生直接将“批评”变成自己的“自我概念”。在此可以尝试“垃圾条”的办法:将学生的缺点写在小纸条上,粘在“好话本”上,激励学生去改正,一旦学生改掉了哪一条,就与学生一起撕下,并揉成团像垃圾一样扔掉。“垃圾条”带给学生的感觉是:虽然我有缺点,但只要努力了,缺点就会像垃圾一样可以被清理掉,而我仍然是“好”的。同时也避免老师揪着学生的一根“小辫”不放,造成学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需要清理的“垃圾”要适度,即使你觉得学生有10条“垃圾”要清理,你也要权衡轻重,最多选择3条写出来。否则,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垃圾”要清理时,一定会气馁了——“我原来是这样的千疮百孔啊!”
  “好话本”与“垃圾条”是两副配合使用的药剂。前者给以整体的肯定,后者加以部分的指正,循序渐进,学生不但能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且能理性地对待得失,懂得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表格”、“好话本”、“垃圾条”都是观察与记录的一些具体做法,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有其他的做法。但无论什么做法,其目的都在于让我们教育者的心敏感起来,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进步而充满成就感;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产生更好的期待,让“我能行”的信心满满!顺带的,老师们不用再为档案袋里没东东,写评语挤牙膏而发愁啦。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