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以学生认错为终点的教育

作者:王晓春




  考场发现小纸团,周老师用严厉的目光扫视了教室,问道:“是谁扔的纸团?”虽然不是“叫喊”,态度也够凶的。
  然而周老师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内心的反思吗?是因为想起了赞可夫的教导吗?不是。这种变化来源于外部情况的变化——周老师从笔迹发现扔纸团的是个“平时学习认真,特不起眼的乖孩子”。
  孙老师问:如果不是平时很乖的孩子而是个调皮的孩子呢?继续追究还是采取相同的处理呢?
  问得好。乖孩子的自尊需要保护,不乖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就不需要保护吗?
  周老师下意识中有偏袒。周老师应该注意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周老师靠认识学生笔迹破了这个案子,使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然后又表扬了这个学生,这都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教育才刚开头,怎么就收尾了?
  孙老师追问得非常好:为什么这个乖孩子要作弊?她为什么将答案传给别人?那个人又是谁?还有,学生大都知道这纸团的奥秘,而老师一直没有给他们一个解答,为什么?孩子们一定充满疑惑:是老师知道而包庇这乖学生,还是老师根本没去调查不管了呢?
  周老师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小学是很常见的,我把它称之为“以学生认错为终点的教育”。
  恕我直言,这是最表面的、最肤浅的教育,其实不过是管理而已。它的主要作用是满足教师本人的心理需求:学生认错了,低头了,教师就释怀了。到底问题解决了多少?不再往下想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