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以“人本”为理念,创建和谐班级
作者:李 荣
三、以人本为理念,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反对将学生个人组织化,它期待学生个人能成为教育的中心。人本主义的教育关注,是要帮助一个学生了解下列的陈述:“第一,我是一个抉择的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能逃避抉择;第二,我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有完全的自由去设定我的生活目标;第三,我是一个负责的个体,当我抉择了我应该过何种生活时,我必须为其负责。”人本主义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他或她自己的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主张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才。老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在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那么怎么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呢?又怎样来引导学生呢?
首先,班主任必须建立规范、合理、适用的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得好,“绳以规矩,始成方圆。”对一个班级的管理来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是很难想像的。相信我们每一位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都会想方设法制定出一个班级管理制度来。但是,有的制度行之有效,有的却形同虚设,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毋庸置疑,要想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现实。只有适合学生,能够起效,才是对的。简单地讲,班级管理制度必须遵循规范、合理、适用的原则。规范是要求符合现行的所有法律法规,合理是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适用是要与班情相适应,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有可操作性。
我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一般是把以前自己带班制定的管理制度,依据以上的原则做一些简单调整后,再交给学生讨论。很多老师可能忽视了学生讨论的过程,其实,学生的讨论不见得会对老师提供的管理制度作多大的改动,但经他们讨论认可的东西,学生更好接受一些。否则,学生可能在潜意识中,认为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自觉不自觉地会有一些排斥。
其次,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将学校、班级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
可能很多老师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牛关进牛棚,可牛怎么也不进去。他的女仆拿着一捆嫩草,把手指放进小牛的嘴里,小牛吮着手指,闻着嫩草的清香,乖乖地跟着女仆走进了牛棚。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顶牛”现象。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学习爱默生的女仆,去了解“牛”的喜好、需要,才能有的放矢、按需施教。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和分析学生需要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学生档案。这里的档案当然有别于学校保存的学生档案,它应该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的变化、性格思想的变化等等。建立这样一份档案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问卷调查,侧面观察等等。
一般来说,我会在开学的第二或者第三个星期(完成班级管理制度之后),做一个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新阶段的学习有了一些了解,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所以调查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我在调查表里设置了这样一些板块,首先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目标;然后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优势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就是学生家长对学生初中状况的介绍;最后是学生最想对老师说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调查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通过观察或者定期的调查,不断地增加学生的信息。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生活的热情,使每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和完善。
此外,班主任也要注意把学校的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比如,不管是学校的卫生评比,还是校运会的体育道德风尚奖,本来是学校对班级、对学生的要求,但通过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却可以把它变成学生的需要。我只问学生一个问题:大家是愿意在一个处处落后的班级,还是一个事事争先的班级?学生当然回答要事事争先。那么在活动中拿出行动来,奉献自己的力量,维护班级荣誉,刺激学生形成“争先”的心理需求。另外,我给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学校评比的每一项都是我们本就应该做好的,做不好就是自己出了问题,从而把学校的要求,逐渐变成学生的需要。其实,不管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师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的需要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主体性教育、教学模式都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转变呢?我觉得,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把教育、教学的内容内化成学生的需要无疑是最主要的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一个知识点,不管老师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可能还是有些学生不注意,但如果我们告诉他,这是考试要考的内容,学生马上就会重视起来。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内化过程,学生有考试考好的需要啊。
再次,班主任在管理中,既要见森林,也要见树木。
在班级管理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是不行的。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有全局观,立足全班,创造一种和谐、向上的班级气氛。我比较喜欢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正确地引导班级舆论,活跃班级气氛,强化、巩固班风、学风。比如,特定的主题班会。每一次班会课,我都会要求班长就我们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统一要求来确定班会主题。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一些班级活动来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如两个星期一次的“生日会”创造融洽友好的同学关系;“一比一,一帮一”活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在竞争中共同进步,在班上真正形成一种比拼赶帮的气氛。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在全班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定性的评价。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从而在全班形成一种扶持正气,伸张正义,阻止不文明、不规范行为的集体舆论。
在组织学习方面,班主任更要注意立足班级整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要学”。我利用学习动机调查表对学生做了调查,然后通过班会对学习动机做了一次讨论。从学生的日记中,我很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生开始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动力来源。其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要使学生“会学”。一方面,我让班上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邀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来做讲座。此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到了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晚上学到一、二点钟,早上五点多又起来,严重影响了白天的学习效率。
在立足全局的基础上,班主任还要想方设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个体工作,尤其是问题比较大的学生,不管是行为规范方面,还是学习方面,班主任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每个星期我都会利用课外的时间,比如早读、午休、晚自习前的时间等去找一些学生谈话。一般一个半月左右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会谈一次,问题大一点的学生可能谈得更多。找学生谈话还是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我还非常重视课后与学生的单独交流。
此外,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宣泄的机会,也是必要的。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平台,一个是读报时间的三分钟演讲,学生可以任意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个是班级日记,学生有什么话,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班级日记本上写下来。通过这种方式班主任也可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
最后,培养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建立一支高效负责的班干部队伍,是我们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班干部既要靠发现,也要靠培养。俗话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班主任首先要善于创造发现班干部的机会。在让学生讨论、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我就鼓励学生自愿报名来负责,然后让所有报名的学生自主分配和协调各自的工作。比如,负责整理收集同学意见;负责整合我提供的底稿和同学意见;负责制作公示栏等等。这些学生将会是班委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动地展示自己,也学会作为班干部的第一课——“团结协作”。
对班主任来说,发现有班干部潜质的学生,就要创造一切机会让他展示自己,树立威信。此外,学生干部毕竟还只是学生,他们在管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误区,这就需要班主任利用班干部会议、课后谈话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班干部的选拔上,绝对的民主选举不一定合适。我个人的做法是尽可能保持班委会核心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度的选举来进行调整。
有了一支高效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大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管理好自己,哪怕有时候犯点错误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就行了。我常常跟学生讲,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错误也不可怕,怕的是老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吃一堑,长一智”,那就能够不断进步。班主任该出手时要出手,该放手时也要放手。班主任不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还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班级管理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创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总之,人本主义尊重教育过程中所有“人”的因素,创建和谐班级需要我们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