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作者:徐朝晕




  经历了几十亿年发展进化后的大自然,30万种植物、130万种动物和10万种微生物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不会要求小草长成参天大树,不会要求马儿像小鸟一样高飞,小猫像鱼儿一样游泳,蚂蚁长得和大象一样高……正是这些生物各尽其天性,发展它们的长处,才有这了万紫千红的世界。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尊重个体的差别性、生命的多样性,促进生命的共生性。
  若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来反观、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爱”的名义下,成人社会总是“善意地”把孩子假想为可以任意揉捏、塑造的对象,努力按照某种理想的模式,试图将所有的孩子塑造成为成人所设想的某种理想“模型”。大部分人都习惯于用社会化的、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成功与否,就像我们要求自然界所有的花都开成牡丹花一样,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是如此的单一,比如说,名牌大学有没有希望,考试排名是不是靠前,各类比赛有没有得奖,有没有进重点学校,有没有特长等等,那些患有“关怀强迫症”和“成就焦虑症”,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刘亦婷”“张昕炀”的家长,更是对此倾注全力,甚至还乐此不疲。以上种种,不能不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担忧: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还不从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的天赋这个角度去考虑,仍然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这些过度开发或恶性开发,是否会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人的代价?
  “大自然希望儿重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能给我们诸多启迪。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而且每个孩子的成长也是多样化的。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因各得山水不同之灵秀,而形异性殊,各有所好。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龙生九子,尚各不相同,我们的孩子,更不是一条生产线下来的“产品”,更应该“百龙有百样,百龙有百路”!从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看,这种差异性、多样化是一种自然而且必然的现象。只要这种差异多样并不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就应当予以尊重。那我们又怎能以单一、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成功成才呢?这样的标准只能使大量的孩子在发展上受限和受挫,使他们停留在他们原本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的潜在水平之下。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庄子》里的这么一个故事:
  啮缺与王倪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天,两人喝茶闲聊。啮缺知道王倪博古通今,就虔诚地请教道:“你知道世间万物的共同标准是什么?”
  “不知道!”王倪平静地回答道。
  “真令人失望啊!连你这样的哲人都不知道,可见这标准一定很复杂了。”啮缺叹息道。
  “这有什么好失望的?你怎么知道我说的‘不知’便是‘知’呢?你又怎么知道我说的‘知’便是‘不知’呢?”
  啮缺白了白眼,还是没明白王倪的意思。
  “我且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风湿,泥鳅会得吗?人爬上高树就会害怕,猴子会怕吗?人、泥鳅和猴子本来所处的环境就不一样,你说什么才是标准呢?”
  “这倒也是,大家的标准本来就不一样嘛。”
  “人喜欢吃肉,麋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吃蛇,大家的口味都不同,你知道谁的口味是标准的?”
  “当然不会!鱼儿的审美标准怎么会跟我一样呢?”
  “就是嘛。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标准,各有各的存在方式。如果把相对的标准绝对化了,那世间很多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世界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啮缺大悟。
  我想从中我们每个人也会感悟颇多。确实,任何单一的评价标准都不能反映生命成长的丰富性,评价应该成为一面“多棱镜”,注重人格塑造、发展潜力、科学思维等诸多生态因子,构建起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兴趣、潜能的教育生态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孩子的快乐成长,透射出他们的多彩光谱,映射出他们的生命全域。
  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着力创造这样的生态教育:开放的、多样的,而不是封闭的、单一的;更加灵活、更加包容、允许存在更大差异的,而不是狭隘的、独有的、同一的;平等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而不是霸权控制、窒息心灵的;是能激发学生潜能、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进行知识加工的——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让我们的孩子自由地、快乐地成长,让他们快乐地、自然地成为他们自己,可以吗?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