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学中培养 行动中强化
作者:邓 蓉
一、重培养——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增强节约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知识的形成大致要经过“识记——理解——应用”的过程,节约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需要经历“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自身品德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意,即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常表现为意志活动,即为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行为。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的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外部表现。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了节约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形势的严峻性、节约的迫切性,进而形成节约意识。以水资源为例:出示《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
二、入课堂——将节约意识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节约意识
以我国的土地资源为例:我国耕地短缺矛盾十分突出,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全国已有1/3的省、自治区人均耕地不足0.067公顷,东部沿海地带的广东、浙江等省,人均耕地仅有0.033公顷左右。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先生曾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尖锐的命题,他认为 21世纪,中国的粮食根本无法养活中国人,而且世界也养不活中国人(世界没有这么多的粮食出口给中国),虽然科学家袁隆平给了布朗先生有力地反驳,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将只吃了几口的饭菜倒掉?三峡高中校长戴方兴老师值日时,看见同学将只吃了一口的馒头丢到潲水桶里,为了教育该同学,戴校长将馒头拾起,去掉潲水打湿的地方,将余下的部分吃下。讲到这里,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心理一定在悄悄地变化:我们应该节约粮食,不应该随便倒掉饭菜,不应该说这不好吃、那难吃。
三、活运用——利用家事、校事、国事,让学生在事事关心中形成节约意识
家事:张京午(凯奇电力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三年比邻居家省了一万度电。
张京午在参加中国青年报组织的节能活动之前,特意抄下了自己家与邻居家的电表数,张京午家:010884;邻居家:020719。按每度电0.5元计算,节约了 5000元,考虑节能灯费用200元,实际节约4800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3年前,我与现在的邻居共同入住位于海淀区远大路附近的新居,两家房型完全一样,建筑面积都近120平方米,家里人口也一样,可能受我干节能这行的影响,我在装修新居时,特意选择节能家电和设备。我家的灯都是节能灯,热水器是太阳能和电能两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用三个季节,夏天即使有一两天阴天也足够我们一家三口洗澡。冬天天不好时用电来辅助加热。”“其实,我这么算计不仅是为了省钱,我个人还有一个理念:我这样做了之后可以少用电,这意味着发电厂少烧煤,少烧煤就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可以带来更多蓝天,可以减轻温室效应,最终是有利于环保,有利于北京举办奥运会。从全球角度来说,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这些不起眼的一点一滴做起。”
校事:本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就勉励大家将在家中节约的习惯带到学校,把在学校形成的节约习惯带回家,并倡导大家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资源,那么我们的资源储备将无法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节俭,省下的不单单是钱,而是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大家知道,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珍惜水了吗?可以说,生活中人们对资源的浪费肆无忌惮,实验表明,一个水龙头如果一秒钟漏滴一滴水,一年便漏掉了360吨水。再看看我们生活的校园:食堂里餐桌上剩余的饭菜每天可达五六桶,寝室里洗衣时将洗好的衣服放在盆里任其长时间冲洗,教室里饮用水有些同学用来洗手、洗抹布,教学楼日光灯、电扇只有几个人时也是全部开着,厕所里洗过手后水龙头不拧紧甚至不关……凡此种种,都是我们校园里不和谐的音符。其实,浪费的实质是人类无限制地索取资源,消费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越多。而浪费性的消费则产生更多的废弃物,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也就是说节约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
国事:(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17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并宣布开幕。曾培炎强调,要通过举办展览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广泛宣传节约知识,交流节约技术,推广节约产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使节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曾培炎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战略举措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浪费破坏资源的是谁?
——深受资源短缺之苦的是谁?
——节约资源的是谁?
在科普馆的北厅有三个大的“资源警示门”,在大厅中格外引人注目。门后面会是什么呢?种种猜测,充满好奇。冲上去,打开,揭开谜底——愣住了,门的背后是一面镜子,看到的只有自己。豁然开朗,浪费破坏资源的、深受资源短缺之苦的正是我们自己。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仅有23种。难道还不该节约吗?
四、施行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熏陶,将可持续发展观根植于学生心中,并付诸行动
当今社会困扰我们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节约水、粮、电等一切资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矛盾日益凸显。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六倍,而资源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资源、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如果夏季我们将空调控制在26℃以下,就可以降低10%左右电力负荷,仅北京市就可省电3亿度,节约1.5亿元左右的空调费用。这些节约下来的能源消耗,可以减少约1200吨二氧化硫排放,从而降低酸雨危害;可以减少约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减缓由温室气体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国际观察能耗有一个衡量的指数,即标准燃油一吨为分子,每百万元GDP为分母,两者相除的数据就是能耗指数,我国目前的指数为1067,而世界平均指数为281,日本只有95.6,中国在能耗方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与日本的差距更大。也就是说:如果以产生一美元的等值物来计算,日本耗费的是一份能源,美国要耗费三份能源,而中国最则要耗费八份能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些重要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0%、4.1%、25.5%和9.7%左右,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也许你还在不断使用一次性碗筷,但你知道吗?仅兰州每天消耗掉的150万双一次性筷子,约需要66平方米森林,1年大约使用一次性筷子54750万双,约需要24090平方米森林,如此推而广之:偌大一个中国每年因使用一次性筷子而消耗的森林面积是相当惊人的,而且我国这个森林覆盖率仅16.8%的国家,还大量出口一次性筷子到森林覆盖率68%的日本。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每年有1万~2万种物种灭绝,物种灭绝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在全球环境资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中,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占的比重最多(37%)。人类不但要对自己讲道德,还要对自然环境讲道德,环境是有价值的,人类不应该为自身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节约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位在中山大学就读博士的同学在饭后总是将一张餐巾纸分成两三份,说:“不为钱,为环境做点贡献吧!”是呀!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半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