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在“对话”中制定班规
作者:尧卫国
一、班规的生成不是教师“办公室文件”的预设,学生应享有充分的参与自由
民主型的班级规章制度,多诞生于学生的讨论。凡是遭到学生抵触的班规,大多产生于班主任办公室,制订过程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要制订出一份针对性强、可行性好、指导意义大的班规,可先由班主任指导班干及学生代表拟出讨论稿,提交全班共同讨论后再修订定稿。
二、班规的规约性不仅指向学生,同时也应作用于教师
教师是班级成员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班规又是班级的规章制度,所以班规中写入与教师相关的条款也就理所当然,这是体现师生人格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不少学校现已经制定教师教学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文件,但这更多只从是学校管理层面来考虑。如果从班级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有权知道也很想知道“这堂课老师为什么没来?预备铃后我们都按要求进了教室,为什么不见老师身影?我们都按时交了作业,可老师什么时候批改完才算及时……”诸如此类问题,如果能在班规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是不是更显示出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交互活动呢?
一份师生平等的班规,对教师的规约性至少应体现于三个方面:教师的责任与权利、教师教学日常行为标准和教师教学事件(问题)解决方法。在班规中我们常约定学生“尊敬师长,按时上交作业,知错能改……”,也就应相应约定教师“尊重学生不侮辱不体罚学生,及时批改作业并向学生反馈,及时反思教学并改进……”。正如北师大校训所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班规的语言倡导体现平等与尊重,富有亲和力
不少传统班规从构想开始,便把学生推向了教师的对立面。这种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出三种意识:禁令式的权威、模糊的不确定性、精神的恐吓。
禁令式的权威语言常表现为粗暴的命令,其实质是对学生能力潜意识上的怀疑和否定。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不做小动作”,“不抄袭、不拖欠、不缺交,作业认真不潦草”……言下之意,学生将会迟到,将会缺交作业。这类“十不准”化的禁令式语言不仅从能力上对学生进行了怀疑,更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压抑性权威。这种压抑性权威一旦形成,将“使人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使人产生孤独感、无意义感和无能力的感觉,在压抑性权威的压迫下学生感到彷徨、焦虑”。 因此,对话精神指导下的班规制定,如何消解压抑性权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班规制定采用正面引导性语言,以“良好形象”和“常见陋习”并行给出示范,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班规亲和力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消解禁令式的压抑性权威。如:
学生日常行为标准
(一)思想
1、宽容他人,胸襟豁达。
(二)素养
1、早起锻炼,精力充沛。
2、乐于助人,团结友爱。
(三)学习
1、书籍资料,检索有序。
2、笔记内容,定期整理。
二、常见陋习
(一)思想
1、心胸狭窄,喜好嫉妒。
(二)素养
1、公共场合,肆意谈笑。
2、庸俗书刊,经常在手。
(三)学习
1、作业拖欠,考试舞弊。
2、学无计划,资料空白。
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常表现为一些不可感知的抽象词语,其实质是内涵的不可预知 性、操作的随意性。如:“学习态度端正,习惯良好”,“以上条款,如有违反 ,后果自负”等。哪种程度才能称得上端正?怎样才算良好?违反了校规班纪, 到底会受到怎样的处理?由于缺少具体明确的提示,面对这种班规,学生尤其是 低年级学生将会手足无措。
而使用利于操作的具体化语言,将有助于学生规范自我。如“学习习惯良好”细 化为“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上课专心,自修安静;书籍资料,分类整理;笔记 内容,定期整理……”学生在与这类班规文本对话时,更容易确定出学习行动的 参照。
精神恐吓性语言常表现为居高临下的胁迫,其实质是对学生精神的奴役。如“望 大家自觉遵守班规,如有违反,严惩不贷!”这样的条文,听着都让人生畏,用 它来要求学生,与新一轮课改的平等对话精神实在相去甚远。根据伽达默对话逻 辑,它要求对话双方进入对话时要放弃自己的主体性,使对话成为没有主体的主 体间者。作为主体间者的对话呈现出这样的逻辑,一方说出的话不是另一方的指 令,而是期待,即向对方敞开许多未曾说出的东西,使对方获得更多的言说自由 。尽管一方的对话不能直接成为另一方的共识,却能在对话展开的将来兑现双方 的认同共识。
四、班规的内容不简单等同于处罚条例,应呈现着多元的正面引导
为了增强对违纪学生处理上的可操作性,不少教师常倾向把班规制定成处罚条文 。有的是明令体罚、罚款,如“1、迟到一次罚站立面壁思过二十分钟。2、上课 闲聊干扰上课罚款一元……”。也有的是隐性的变相体罚或罚款,如“一周内违 纪一次为班级义务劳动两天,违纪两次为班级捐课外读物一本”等等。
其实,一份成功完整的班规,应涉及“学生岗位责任制、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教 师岗位责任制、教师日常行为标准、教学问题解决方案”五方面,既有对学生思 想、行为的正面引导,也有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学生岗位责任制中可对班委工 作进行如下相关引导:
1.班委会设学习、生活、文娱、宣传4位委员。加常务班长两人,共由6人组成。
2.学习委员①负责指导各学科科代表开展工作;②负责指导各学科兴趣活动小 组的工作;③负责考试前考场安排;④负责统计各学科每次考试成绩;⑤负责定 期推荐优良学法;⑥负责领取粉笔。
3.生活委员①督促值日生搞好班级卫生,督促同学保持个人生活区整洁;②负 责班费往来账目;③组织好全班大扫除;④负责服装、发型、零食等工作的开展 。
4.文娱委员①负责班级的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②负责国庆、元旦等节庆文艺 汇演节目的编排。
5.宣传委员负责组织同学向校内外报刊杂志投稿。
6.常务班长①全面负责班级同学各项活动的开展,在为同学服务中提高自己的 管理水平;②及时传达学校及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要求,并组织同学将要求落到 实处;③负责领导指挥班委会成员开展工作。有权根据工作的需要任免班委会成 员;④负责指挥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⑤负责组织并主持下 一任班委的选举。
五、班规的公布不简单等同于班干的宣读,是老师带领学生的详细解读
不少班规在“办公室”诞生后,班主任往往交给班干在班上宣读后在教室张贴, 就算具有了规约效力。这种简单的做法极不利于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有时还会因 此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即使是对话状态中产生的班规,班主任也应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解读。一 方面解读制订班规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如“为什么要写入有关教师的规约?”“ 为什么要并行给出良好形象和常见陋习两方面?”等等。另一方面解读班规实施 构想,重点对师生责任、日常行为等进行正面例解。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班规生成,应着力体现对话精神。内容方面,强调尊重多 元文化,反对唯我独尊、盲目尊崇。生成,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 互建构。师生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心 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强调“和而不同”,基于对学生的信任,教师不可 喋喋不休,强迫学生接纳。但最终目的是要建立共识——尽管这种共识并不是在 强迫学生接受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也不要求学生当下就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