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心理循环日记的使用

作者:张 锐




  所谓“心理循环日记”,就是由班级统一购置部分日记本,挂在黑板的一角,采取分组等方式围绕学生生活、成长中的心理体验进行记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想所悟随时写在上面,循环往复,用集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感受来教育和引导全体学生。我们所讲的心理循环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分享的形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公开交流和默契的沟通,并借助于集体的力量营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
  
  一、心理循环日记的基本内容
  
  1.心理短文的摘抄。学生在平时喜欢阅读一些文章,其内涵很丰富,有些材料也有一定的心理寓意,但是因为学生的时间和材料的占有等原因,不可能把这些材料都集中在一起,让所有的学生都阅读,于是,我们就把学生阅读到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短文摘到循环日记中。为了提高摘抄的质量,我们要求所摘抄的文章必须是能给人以启迪,带给人心灵冲击的。为了节省时间,学生可以摘抄,也可以剪贴。在摘抄之后必须写上摘抄者的感想和体会,主要应阐述选择该文的原因及自己的感悟。不允许资料出现重复。同时,还要求摘抄者写上名字,作为以后对资料的质量、数量进行评比的依据。
  2.心理困惑的提出。青少年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比较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此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烦恼。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最多的时期,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作为心理日记的一个主要内容,当学生遇到共同的困惑后,可以随时记录到心理循环日记中。通过学生对个人遇到的问题的描述,可以使其他学生明白,谁都有可能遇到这类困惑,这样就不会太紧张,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为了保证学生能把遇到的困惑写出来,要求学生不用署名,一些不适宜公开的问题也不用写在上面。
  3.心理问题的征答。从理论上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受教师的能力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由教师对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加以解决往往不大现实。对此,我们充分利用心理循环日记来进行征答,对各种困惑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由于班级学生的经历、感受相近,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心理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有针对性。在问题解答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能够得到同学的关注和建议,参与解答的学生也可以在查阅资料、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看,某个同学的解答也许不一定符合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还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为了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根据问题的难度设置了三个奖励标准,如简单的学习问题作为C等级,比较复杂的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作为A等级,其他的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作为B等级。然后综合每个小组和组内学生解答问题的数量、难度分阶段进行表彰奖励。
  4.心理体验的撰写。心理循环日记本身就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学生敞开心扉、和同学分享心情的一个纽带。所以,在循环日记的使用上,我们把学生的心理体验作为一个内容,包括个人在阅读中受到的心灵冲击和体验等。这里不同于心理摘抄的是,心理体验日记只需要注明文章的出处、题目,不必摘抄原文。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体会,包括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相处、学习上的感受等等,从而达到交流、碰撞的目的。青少年本身喜欢辩论,这就需要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敢于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心理日记还可以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表面上看有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但更多的是通过这种交流,达到学生间的理解与沟通,以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这些内容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更好地发挥集体同伴的互助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在学习上、思想上增强内驱力。
  5.特殊事件的记录。心理循环日记的目的在于利用集体的力量营造出和谐的成长氛围。但从青少年的成长看,他们经常会面临着同学之间的冲突、纠纷以及心理挫折等,对此,如果能让当事人写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往往能够教育和引导其他同学,进一步提高心理循环日记的教育价值。我们重点选择两类事件。一类是矛盾事件。当事人双方必须就个人的心理感受写出日记,主要要求他们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如果我刚才不那么做会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应采取怎样的行为……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分析,有利于当事双方进行自省和自我批评,其写出的感受和体会对其他同学也有教育作用。另一类是挫折事件。青少年学生的愿望和现实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挫折,因此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求重点写三个方面: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挫折?是如何应对的,最终结果如何?这些内容不仅对当事人是一种自我反省和思考,对其他学生的行为、思想和认识也都有启迪作用,能够帮助其他学生避免或减少这类挫折造成的伤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教师的教育要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学生使用心理循环日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参与进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循环日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查阅,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状况,为下一步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或对心理循环日记的使用提出要求提供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如谈心、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其次,要不断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好的地方,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发现日记的不合理之处,要及时结合学生的讨论调整日记内容。再次,要利用心理循环日记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教师本身也是心理循环日记的“读者”,学生通过写心理循环日记,也在向老师吐露心里话,甚至对老师的一些不良表现提出批评,教师要善于倾听这些,把握住难得的机会,不断地调整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心理循环日记的实践操作
  
  1.全员参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心理循环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在全班循环,全班每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进来,按照要求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悟。心理循环日记是有“读者”的日记,是能公开的日记,所以开始的时候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一般写作的热情比较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学习的压力,则会出现有些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安排:一是根据内容设置了资料摘抄、心灵感悟和问题征答三个日记本,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天,至少在每个日记本上写上一篇。二是为了方便学生写作和阅读,所有的日记统一挂在黑板左边,其他同学可以随时阅读和写作,但不作具体要求。这种机动灵活的管理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般都是提前做好准备,有的选出有价值的文章,有的写出自己深刻的感受,有的则是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的精心准备有利于写出有深度的感受,提高了心理循环日记的可读性。
  2.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心理循环日记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完成三个内容的写作,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既要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又要注意配合其他成员一起完成小组的任务。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既对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又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同时,我们还要求,凡是小组表现不佳的,即使其中的组员表现优秀也不进行奖励。这样,每个学生都要为自己的小组负责,把自律和他律统一起来,最终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这样做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评价规范,强化正向的教育要求。要想让学生写好心理循环日记,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学生会写,二是学生愿意写。要做到这两点需要借助于评价进行规范和引导。对于前者,可以采取集中示范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心理日记的写作方式进行培训,选择出几篇示范性的样稿由学生进行模仿。同时,要注重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要及时地进行指导、纠正,保证心理循环日记不流于形式。对于后者,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制定出心理循环日记写作的表彰奖励办法,把学生的付出与对他们的表彰奖励结合起来。定期进行量化评分,并公布考核结果,借助舆论以建立激励机制,鞭策学生培养更好的自律意识和自省能力。特别要注意强化集体的合作意识,注重对小组的奖励。教师可以通过阅读采取即时表扬的方式树立榜样,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在会写的基础上愿意写。
  4.及时收藏,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心理循环日记凝结着全班师生的心血,也是同学间友谊的记录,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班级的发展,因此,对于过去的心理循环日记一定要装订成册,安排专人负责保管,其他同学可以随时借阅。增强学生对在这个集体中生活学习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心态,激励学生为班级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循环日记不仅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创设了一种集体和同伴教育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同伴在学生成长中的教育和互助作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