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幽默效应

作者:王淦生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津津乐道讲兴正浓,而紧挨着讲台的一名女生却在埋头做着数学作业。老师发现后顿了一下,那位做着作业的女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抬起头来,正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她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孰料,语文老师只是微笑着问了一句:“是不是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同学们都笑了,那位女生亦为之赧然。她随即收好书本,正襟危坐。大家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一堂课便如同一支轻音乐,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之后,又轻快地流淌起来。
  当教师的恐怕没有多少人未曾在课上遇到过诸如此类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偶发事件”。处理人人都会,而具体方法却是各有巧妙。上述故事中那位老师遇事不动声色,幽上一默,避免了一场耗“能”、费时,可能会给师生双方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的“急风暴雨”,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实乃明智之举。
  其实,这种“幽默教育法”所反映出的决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个教师的教育风格,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民主开明的工作作风、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渊博的学识和不凡的教育机智的“综合实力”的表现。这样的教师在学生中往往会比一般教师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和亲近。
  媒体上曾经公布过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有近90%的人喜欢“幽默风趣、平等待人、知识渊博”的老师。幽默作为一种教育风格和教学方法(或称教学辅助手段)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市场”,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幽默不仅可以消融师生间消极的戒备防范心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它还是一种帮助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催化剂”。
  我的一位同仁同时在两个班级讲授逻辑学中的“归谬法”,一个班级的讲授方法是由概念到概念,结果教者颇费口舌,学生却懵懵懂懂;再到另一个班授课时,他先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加拿大人朗宁自幼生长在中国,竞选州长时对手攻击他,说他是吃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身上有中国血统。朗宁回答道:“不错,我是吃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不过我听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你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了?”
  学生听罢大笑。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辩论,进而得出结论:像朗宁这般按照对方的推理逻辑推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的推理方式即为“归谬法”。以一则幽默故事替代“空对空”式的枯燥乏味的讲授,讲起来生动,听起来受用,理解、掌握起来轻松,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幽默教学法”之所以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听课热情,从而提高听课质量。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课堂上适当地来点儿幽默,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独到的功用。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程度上乃是受到教师出神入化的讲授、妙趣横生的语言、富有特色的设计以及教师所特有的人格魅力的吸引而逐渐产生的。教师的幽默诙谐、教学的生动有趣往往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再者,教育的真谛并不仅仅在于传授具体的知识,更应当让学生学到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幽默的形式每每依赖于思维的反常与求异,是一种灵巧、一种机智、一种对常规的超越,因此往往可以打破学生的某些消极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的知识、技能、智力同步发展。
  正因为幽默的教育方式能够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心境下摄取教学信息,兴奋愉悦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与技能,“鱼”“渔”兼得,其效果自然远在那种枯燥刻板、毫无趣味可言的授课方式之上。无怪乎著名教育家斯特洛夫有此评价:“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
  话再说回来,教师毕竟不是相声演员、喜剧明星,课堂亦不是剧场、舞台,教学幽默应当建立在科学、严谨、深邃、高雅的基础之上,断不可哗“生”取宠作不着边际的闲扯,更容不得一丝低级与庸俗。否则,有碍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损于教师自身的形象。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