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巧用“模糊语言”,强化人文意蕴

作者:赵佩玲




  人们对精确性的盲目崇拜是建立在这样一条假设之上的:精确性和意义性总是一致的,越精确就越有意义,认为精确总是好的,模糊总是不好的。而实际的情形是,把复杂的模糊事物人为地精确化,势必会降低所用方法的意义性。美国的格·哥根曾说过:“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也有助于提高效率。”由此,我认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不应全是赤裸裸地、直接地宣示,而是要在一定条件和语境下服从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讲究适度“模糊”,巧用“模糊语言”,创设思维的弹性空间,在模糊意象中强化人文意蕴。
  
  一、“模糊语言”在思想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应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口语中,我们应尽可能使用精确语言,把一些概念、原理、方法等解释清楚,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纪律、条例等讲明白,但同时也要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以提高语言艺术,做到精确与模糊各得其所,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有时使用模糊语言比用精确语言更有利于周密、严谨地表述;模糊语言能把客观事物的大致范围和最明显的特征标示出来,使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机动灵活的表述;使用模糊语言有利于措辞的委婉得体,有时出于保密需要,或出于礼节,或出于工作需要,须委婉模糊地表述,如“众所周知”、“恰当的方法”、“类似的情况”、“绝大多数”、“极个别”等,这些词语委婉得体,起着特殊的修辞作用。有时当事情无需明说听者自会明白时,我们可用一些模糊语言点到为止,不多加陈述。例如:公开批评某个学生的过失,有时为保护其自尊心,不指名道姓,或可用一些模糊语言,旁敲侧击,使当事人受到震动却不把这层纸捅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波动的信息传递一般宜迟不宜早,宜模糊不宜精确,以防止“注意的迁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非但不会影响教育效果,反而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政治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有时“百言不能明其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深奥的理论难以理解,望而却步,以致产生厌倦的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去理解、探索未知的世界,突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引导他们去想象、发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要灵活运用各种语言修辞艺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这必然涉及到模糊语言的运用。而采用类比和隐喻“带领学生接触主题丰富的内涵”,“借着辅助性方法呈现核心概念”是我们的常用的教学策略,借用类比和隐喻等修辞手段往往还能达到“一言明数事”之效。“类比就是借用来自另一个领域的经验” 来学习新的知识。之所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对借用的领域比所要学习的新主题更为熟悉,类比可以调动他们原有的经验,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或使他们“发现”出新的知识来。类比是“传达一些重要讯息给对这个主题完全不熟悉的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人的隐喻能力是指能够发现各个感官领域或知识领域的相似性或关联性,这是隐喻能力的主要表现。它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方式,由于“隐喻采用形象的手法使概念更易于为学生理解”,“比喻(和暗喻)同样也是用比较熟悉的说法,解释不熟悉的观念”。因此,它是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好方法。学生经常接受类比和隐喻的训练,可以使他们接触不同的符号体系的模式语言,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用词可喻譬,说理可类比。由此及彼,以类相推,是一般人所习惯的思维方法。我们运用类比、隐喻是为了借其模糊性达到清晰化的目的。巧用类比、隐喻,能化生疏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洁,比如通过“棒子”“鞭子”“筛子”分别类比“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总之,类比、隐喻能使学习内容形象、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那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类比、隐喻不仅能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概念及概念系统,推及其他未知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进而探索未知领域,而且还能在发现中体验乐趣,在创造中感受快乐,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二、对“模糊语言”的思想教育价值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模糊思维为特征的文化。正是这种朴素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保持着较浓厚的模糊特征。模糊语言曾在中国教育中运用得非常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的表述开始追求“尽可能地接近数学语言的明确性”,于是逻辑语言成为语言王国的霸主,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隐喻语言被踢至语言王国的边缘。教育教学用语也为顺应这一潮流,开始追求概念化、精确化和形式化,认为模糊语言难登大雅之堂。教育用语的逻辑化和实体化,虽然可以解决知识的问题,却艰难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而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语言,它能使我们对深奥的理论产生亲切感,能使原来冷冰冰的要求具有人情味而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所以,通过模糊的回归,能使以完善人性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人文意蕴。
  当然,我们要真正增强模糊语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还要加强对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许多时候如果语言表述不精确,不明朗,往往会缺乏力度,减弱教育效果;或者因为语言的精确度不高,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或者因为逻辑上的不够严密,被人利用,作为诡辩的依据,反而产生被动。语言表述精确度或模糊性如何掌握,要看对象、内容、目的、语境等因素随机处理。不同学科的知识都具有领域性,一般应该使用专门的符号体系,如上文提到的类比和隐喻,仅属于教学的辅助性措施,必须遵守两项原则:其一是借以增加教学主题的丰富内涵;其二是为了学生深刻理解核心知识。否则,类比和隐喻的教学策略就会走入喧宾夺主的误区。类比和隐喻具有非精确性的特点,任何比喻和类比都是有缺陷的,它们只适合解决开放性的问题,不适用于学生掌握“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策略时,不能将类比和隐喻“泛化”,应当从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出发,认真进行选择。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的研究,这不仅能深化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论认识,丰富整个语言研究,而且还能增强模糊语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用。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