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我们真正关注学生了吗?

作者:彭海鹰




  我们真正关注学生了吗?是呀,我不止一遍地问自己。在面对一个班级五六十位学生时,我有真正去关注每个学生吗?在寥寥无几的举手学生背后,隐藏着多少我们没有关注的手?……在新课程改革中,“关注”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与触动。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了吗?
  
  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为师生的发展预设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和学生一起探究未知世界,因此,有一种说法是:教师=演员+导演+编剧,初看似乎有点道理,可我觉得荒谬。试想,教师集三个角色于一身,岂不等于自编,自导,自演了吗?学生都做了什么?我觉得教师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但不是包办思考,要相信学生不仅需要思考,而且能够思考。不要担心学生“胡思乱想”而大设条条框框;也不要害怕学生“异想天开”而唯我是听,唯我独尊;更不要因其言辞怪诞而乱扣帽子,滥打棒子,要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营造思考的氛围,提供思考的机会,引导思考的欲望。
  我们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群体和社会生活中值得思考的看点、谈点、热点和焦点,选择一定的契机,给出一定的话题,促进学生思考。
  我们更要善于在学生熟视甚至漠视的以为理所当然的现象和问题上,激起一些思考的浪花,引起学生的关注,拓展他们的思考的纬度,使他们的思考更宽一些,心胸更大一些,从而将“小我”升格为“大我”,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面人或畸形人。
  教师是一面旗帜,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是一条河流,激荡着学生思考的浪花;是一阵风,鼓动着学生思考的生机。
  
  我们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了吗?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也是我们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可在教学中,这一点似乎被很多的老师所遗忘,问其原因,无非是班级人数多,无暇顾及等等。近日,有幸聆听了来自台湾的苏兰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她讲道:在我的课堂上,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表意见或感受,哪怕有些强制性的,我也会积极引导他们,听听他们的想法……是呀,关注学生就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我们的学生是乐于表达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悟和收获的,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呢?其实,学生也有自己的评价方式,他们的话语平实,但是真情流露。因此每当我上好一堂课,我都会让学生评价,从他们的评述中我知道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他们的评课点破了我容易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忽视了照顾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发言了,我们才可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
  平时,我也总会与学生探讨班级事务,让他们出谋划策,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举动带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中的每件事。因此,我们的“心灵电话”——成长记录本上总会有学生一行行心灵表白。我想,如果学生愿意向我发表他们的想法,那么,在这一点上我成功了!
  
  我们抓准学生知识生成了吗?
  
  我常常在反思一个问题,关于新课程的理念我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遇到很多的细节问题时,仍然难以褪去“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归根到底,是我们没有抓准学生生成的内容。
  “生成”,新课程下一个时髦的词儿,随手翻阅报纸、杂志,这个词总会那么醒目,的确,若忽视了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我们的教学便是不完整的!关注学生的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及价值,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而这些理解和表达在某些方面或许存在着一些不完整与不正确,我们要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的偏差或思想的不深刻,细细品析,其实都蕴涵着看待问题的独特方法。如果能够对症下药,许多知识的缺漏将得以避免,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
  知识不是给予的,而是生成的,是在学生与学生的碰撞,学生与老师的碰撞中生成的。因此,我们应抓准时机,巧妙地创设一个“智力场”,诱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全面,越深刻。
  
  我们修正提升学生能力了吗?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借着它让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修正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聆听能力、观察能力、阅读欣赏能力等等。
  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我们的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升其观察能力。并在观察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指导,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使学生逐步学会对一般的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会欣赏是新课标的要求,但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感受和理解,把欣赏看成了对小学生的过高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比较、想像、探究、听读中去欣赏文章,只有学会了欣赏,学生才会用心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其滋味,体验和理解其思想感情,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总之,我们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受益匪浅。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