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反弹琵琶别有情

作者:郭金哲




  班级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灵性的过程,它需要班主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尤其是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痼疾,用正向的常规的方法往往医治不好,而用逆向的非常规的方法去处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取消垃圾桶
  
  也许大家都注意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美丽的公园里,哪个地方最脏——垃圾桶附近;在一个豪华的商场中,哪个地方最脏——垃圾桶附近;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哪个地方最脏——还是垃圾桶附近。同样,在一个和谐的班级中,哪个地方最脏——也是垃圾桶附近!
  开学之初,考虑到高三比较忙,所以我们班购置了一个大垃圾桶,大家把垃圾放在里面,等满了再去倒,会节省许多时间。然而,事与愿违,买了垃圾桶后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垃圾桶经常爆满,且垃圾外溢,桶外面也常常满地都是。害得值日生忙个不停,我这个班主任也要不断督促,磨破嘴皮。
  后来我想:为什么公园里、商场中没有垃圾桶的地方相对来说就比较干净呢?因为没有垃圾桶,人们就会认为那里不是扔垃圾的地方,就会想办法把垃圾带走。于是我让学生把垃圾桶扔掉,把簸箕也挂起来。学生们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反而都自备了垃圾袋,把自己的垃圾装进袋中带出教室,直接扔到楼道口的垃圾道里。所以,没有了垃圾桶,班内反倒干净了,值日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卫生做好了。更值得注意的是班内出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某一个学生去扔垃圾的时候,都会“吆喝”一声:“有扔垃圾的吗?”于是,大家纷纷把自己的垃圾交给他,并连声说:“谢谢。”助人为乐的人也不亦乐乎。我把这种没有垃圾桶反而干净了的现象称为“垃圾桶效应。”
  
  巧用冷处理
  
  很多老师都认为对学生应该多表扬、多鼓励。但是,表扬和鼓励也要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在特定的情况下,对有些学生来说,冷淡与批评可能比表扬和激励有效得多。
  小a是班里的后进生(其实他的脑瓜很聪明,就是不努力),平时,我便本着鼓励的原则,上课多提问,作业精批细改,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他,小有进步便大加表扬。一开始,这些方法还比较有效,但时间长了,就有些不灵了。他认为老师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我的关注,他变得越来越不珍惜。
  我想,教育如同配餐,顿顿螃蟹大虾,也会让人索然无味,偶尔上一碟小菜,也许更能调动起用餐者的食欲。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到了一种漠然置之的冷处理的方法。从此,我把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再也不给予特殊的照顾。慢慢地,他意识到了我对他态度的变化。他开始紧张起来,好像很害怕失去我的关照,上课特别认真地听讲,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并用渴望的目光期盼着我对他的表扬。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成绩竟然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
  
  课上是朋友
  
  人们都说为师之道是:课上要严格,是老师;课下要随和,是朋友。可我认为恰恰应该相反:课上是朋友,课下是老师。
  可能很多老师都注意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师生矛盾冲突绝大部分发生在课内。因为课堂是师生思维集中、语言集中、注意力集中的地方,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异常突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一名学生上课趴着,老师看了很生气,很可能用老师式的命令的语气说:×××你坐直了;×××你站起来!”而这名学生在大庭广众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我就不坐直了、我就不站起来,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当众抗命,同样会感到很没面子,于是矛盾便很可能激化,后果不堪设想。
  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以朋友式的关心的语气说:“×××,昨晚你肯定是没休息好,现在都困得不行了,还能坚持吗?”“×××,哪儿不舒服了,要不到医务室去看看?”这个时候,学生都会不好意思地直起身来。我想,融洽、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依靠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同时,师者必须有师者的风范和气质,尤其是在课下,更不能丢掉。有的老师,特别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课上异常严格,课下与学生称兄道弟,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如何?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当师生间的距离没有了,美也就不存在了。
  
  弘扬课桌文化
  
  对于“课桌文化”,老师们并不陌生。好好的课桌,伤痕累累:有刀伤,有笔痕;有美女,有英雄;有外语,有中文;有情书,也有打油诗……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曾经三令五申要爱护课桌,并让学生以《课桌的眼泪》为题目写作文,以期唤起他们爱护公物的情感,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课桌文化依然盛行不衰。
  怎么办呢?一日下班,在楼下遇见几个清洁工人在疏通下水道,他们正用一根长长的竹片向下水道深处捅去……我突然想到,疏通要靠“导”而不能靠“堵”,对于“课桌文化”,我何不来个“反弹琵琶”——因势利导呢?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发现我班的大“画家们”,又在课桌上“描龙绘凤”了。我没有说什么,而是每人发了一张8开的白纸,让他们用透明胶粘在桌面上。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我要干什么。我微微一笑,缓缓道来:“咱们班的‘课桌文化’是全校水平最高、创新意识最强的,也是最有个性的,都怪老师发现晚了,埋没了人才,真是罪过呀。”
  学生们一听,哄堂大笑,那几位“画家”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继续微笑着说道:“今天,就请大家在这张纸上尽情挥洒你们的笔墨,把你们想写的写下来,想画的画下来。如果一张纸不够,我再发。”
  这两句话说完之后,一向能写善画的学生们都愣住了。过了几分钟,我看他们还没有动静,于是说:“哦,对了,创作是需要灵感的,这样吧,这项‘光荣而伟大’的工作就等到课后再完成吧。”
  过了几天,我惊喜地发现,课桌的白纸上出现了座右铭、山水画,名人名言、体育明星画像等等。就这样,在桌面上乱写乱刻、乱涂乱画的问题解决了。
  以上几个例子是我在教育及管理中运用逆向思维的一些尝试。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说的“逆向思维”,不是简单的“把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而是正向思维背景下的创造性发挥。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不拘泥于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