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从“不想学”到“我要学”

作者:汪丽梅




  单调的音符连续不断地从厕所里传出来,弥漫在空气中,扩散到屋子的每个角落,并狠狠地撞击着墙壁,想要冲往外面的世界。
  女孩又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坐在马桶上。这次不是默不作声,也不是疯狂尖叫,而是双手紧握着新买的竖笛,拼命地让它发出刺耳的声响。已经一个多小时了,一声也没有间断过。
  许久,她抬头看着我,用一种企盼的眼神,说:
  “我不想学!”
  
  在此之前,她还拿着竖笛高兴地向我展示昨天音乐课上刚学的一首曲子,由于还不熟练,听起来断断续续的。这时奶奶进来要求她放下笛子,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她不从,老人便要强行夺取。她一面挣扎一面大叫:“我不想学!我不想学!”嗖地跑进了厕所,把门反锁,用自己被别人不认可的方式向这个成人世界宣战。
  女孩是某小学的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成绩在班里一直是甲等,只是数学稍有一点落后,所以我主要是帮助她重点学数学,顺便复习英语,使她能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她父母是一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爷爷奶奶是退休高校教师。“不是我们不能教她,而是她不听我们的,一让她学习她就大吵大闹,搞得全家不得安宁,这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越大越不听话了。”(家长的话)
  为了不写作业,她将本子藏起来说是没带回来或是别人借了,等奶奶把本子找出来摆在她面前质问,便又会引起一场大呼小叫的对白;她对妈妈说在奶奶家写过作业,又和奶奶说妈妈已检查过作业,直到被长辈发现时,她还要做一些无用的抗争……这些谎言和欺骗一次次被揭穿,但她却一次次地再来,仿佛并不为成功而做,只想与现实对抗。
  她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忙些什么,只知道除了学校,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要被送到爷爷奶奶这里度过。她对父母没有什么依恋,只有责怪、怨恨,甚至经常表示不愿与父母同住;而她一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童,又怎会主动与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沟通,更何况是束缚管制她的人?所以,她的更多选择是一个人关门独处。家里人对她的要求太高,她肩上的负担太重,过周末就等于上“培优班”,唯一的周六下午的空闲时间,又安排家教来补习。她应有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被剥夺了,她像被囚困的精灵,用一双哀楚的眼眸仇视着周围的一切,包括第一次见面的我。
  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她喜欢收集漫画人物的大贴画,可是她能在几分钟内将它们撕成碎片,扔到窗外;她喜欢写诗,但她的目的是要写一首最恐怖的、带有幽灵的死亡诗,在同学中念读以使他们毛骨耸立;她毫不留情地刻画老师最形象的丑态,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披露最讨厌的同伴;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世界上最成功的律师;她每天都在策划送同学一份最精美、最令其吃惊的生日礼物……
  她的心态是积极的,同时也是消极的,她有着对美好、自由的生活的想像,她有精明的头脑、敏捷独特的思维,她富有创造性,有远大的理想,有一颗所有孩子共有的纯真的童心。可是,显然她已经步入了一种畸形的成长。在中国的现实教育下,这样的孩子何止少数,我们该如何做?
  1.保护孩子。保护孩子不仅要保护孩子的身体,更要保护他们的心灵。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心理能力适当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减少身体和心理的压力,给他们更多机会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发展。此外,要注意端正社会风气,尽量减少和避免社会因素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要及时给他们进行讲解、指导,让他们能正确理解和应付。此外,父母、老师的言行要能给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
  2.向孩子展示真实的自我。要想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我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他们,家长和老师要向他们展示真实的自我,因为儿童的世界是真实的,他们很容易接受真实的表现。前面提到的女孩,之所以养成撒谎的坏习惯,也是家长并没有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她,她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为什么经常不回家。她开始不信任他们,他们发现她总在撒谎,也越来越不信任她。这样,家长和孩子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因为孩子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成年人的生活不被干涉,而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要被他们干涉?这样孩子们有时候也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反抗这种不平等,这个撒谎成性的女孩则以“撒谎”作为了她的一种反抗方式。所以,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更接近成人世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更应该向他们展示真实的自我,尊重和理解他们,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3.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我和女孩的相处刚开始也很困难,她觉得我是另一个来逼迫她学习的人,但我们很多时候放弃了学习活动,经过一次次的交谈,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很顺利地定下了一个协定:两小时时间,前四十五分钟和后四十五分钟为学习时间,期间不得干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中间半小时休息,可以聊天、一起画画、写诗、唱歌、吹竖笛等,做自己想做的,违约者必须受到惩罚(方式由另一方确定),并缩短休息时间。签上我们的名字,第一份协议书就贴在了墙上。后来也有针对某具体事件提出的协议书相继贴在旁边,如:不再把零钱硬币从楼顶往下撒,如发现将减少骑自行车的次数。因为我偶尔会在离开时,替她向奶奶讨来许可令,用自行车带她出去转一转,那是她最喜欢的事情。一次,她的奶奶向我透露说她很喜欢我,一到周末就盼着我过去,也表示开始喜欢学数学了。其实,我内心很清楚,她需要的是一个能沟通的人。
  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学童,由于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不能同步形成心理冲突,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急躁、情绪不稳定、行为反常等。他们急切需要理解、尊重自己的人,需要能给自己精神寄托的人,需要人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他们帮助、指导。而这个重任往往是要由孩子最为亲近的人来完成,如果父母家人、老师都不能做到,反而借升学的压力往孩子身上加砝码,强逼他们学习,再坚强的心灵也会变得扭曲、崩溃,以致使他们对周围所有的人都不信任,不接纳,对所有的事物无论好坏都采取反抗、拒绝的态度。好比一株茎秆中空的花草,如果首先没有将空茎培育成为实茎,施再多肥,花开得再大,种子结得再多,都会因为空茎无法承受重压,而歪向一边或是倒在地上。
  希望所有的教育者和家长们能多关注一下身边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多关注一下向青春期转变的新个体,成为他们最依赖的人,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他们自发地从“我不想学!”转变为“我要学!”。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