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运用心理机制 创建良好班风

作者:邓祯福 陶玉欣




  创建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方法和途径很多,本文仅从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机制以加强班风建设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运用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对以后的认识起着控制性影响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一般都具有定势规律,前面一个比较强烈的心理活动将极大地影响随后进行的心理活动的反映内容及反应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定势常常表现为习惯性的认识和看法。不良心理定势可使人的思维产生惰性,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形成偏见,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良好的心理定势可使人的思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问题。
  心理定势规律对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和保持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定势从“新”开始,新学期、新起点、新目标、新面貌,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使新生尽早进入“角色”。开学之初,工作千头万绪,第一次师生见面,第一次班会,第一节课……诸多“第一”,非常重要。在开学之前,就把教室布置得恰到好处,贴上班级公约、读书口号等,创设良好的氛围,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打下基础,而不是学生到了,教室还一团糟,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这一细枝末节,往往容易被忽略。殊不知,看似小节,但对学生的心理定势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定势,班主任应创造条件进行校风校史教育,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本校的优良传统等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有利于班风建设的心理定势。班主任平时应注意积累校风校史方面的素材,并将之趣味化,寓教于乐,以收到良好效果。
  在班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打破已有的不再适应班风建设的心理定势,建立新的有利于班风建设的心理定势,在动态平衡中创建良好的班风。
  
  二、重视心理强化与调控
  
  强化是指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是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使行为得到重复的过程,它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牢固更突出的手段。强化理论指出,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后,可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带来某种满足,如受到表扬、奖励、自我认可等;也可能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给自己带来惩罚,如批评、自我否定等。促使人的行为增加的称为强化,制止人的行为重复发生的称为惩罚。前者激励人去继续努力,有所作为,增加行为的数量,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后者则约束和压抑人的行为和愿望,减少行为的数量。
  这种心理机制运用到班风建设上,就是及时表扬或奖励那些良好的行为,及时批评或惩罚不良行为和倾向,凡是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必须给予肯定和奖励,使学生个人与班风一致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得到强化。否则,就等于宣布这样的行为没有价值,得不到承认,因而学生积极性就会消失,这种行为就无法持续下去。在具体操作时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要创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宽松文明的文化环境与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没有过多的思想压力,思维活跃,自信,坚强,这些都有利于班风建设。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强化的有效手段,但仅仅停留在一般性说教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强制性的措施加以固定并切实执行,使精神因素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性的因素,创造一种有利于心理强化的情景条件。我们制定的学生守则,开展的诸如竞赛活动、五好学生评比活动等等,都发挥了良好的心理强化作用。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强化,不断创设和长期保持相应的情景条件。
  
  三、利用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在生活中即所谓的“随大流”,别人都这么认为,自己也就这么认为。从众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不是抓住事物本质而是盲从于现象。如果选择的“众”错了,就会造成行为上的偏颇和错误。另一方面,从众又有在特定范围内企求一致和协调的特征。从众的前提是实际存在或想像存在的群体压力,它不同于行政压力,不具有直接的强制性或威胁性。
  班主任应善于利用从众心理,通过一些策略对从众心理进行正向引导,凝聚班集体的向心力,促成学生行动上的一致。一旦这种行动一致的局面初步形成,就会对个别后进学生构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改变初衷,与大多数学生一致起来,进而实现班风建设所需要的舆论与行动的良好循环。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以及班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形成有利于班风建设的积极舆论和风气,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压力,促使学生从众,特别是促使一部分态度消极的学生改变态度和行为。同时,还可配合积极强化手段如表扬嘉奖对这种从众表现给予肯定和巩固。对于违背班风的舆论和风气,则应该支持个人抵制群体压力,防止消极从众行为的发生。
  其次,营造教育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群体情绪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而个体心理具有团体从众性,倾向于道德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可利用群体和个体心理相互影响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教育暗示,注重在群体中营造锐意进取、互相合作的交往氛围,防止不良风气在群体中蔓延。
  再次,营造心理氛围。人的情感、认知、行为与环境里的心理氛围有密切的关系,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关系和谐,思维活跃,沟通顺畅,富于激情。
  
  四、培养认同心理
  
  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引为同类,从而产生彼此密不可分的整体性感觉。初步的认同处于认知层次上,较深的认同进入情绪层次上,完全的认同则含有行为的成分。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在班风建设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认同,这是班风建设的有力保证。对班级认同感的最高层次是作为班级学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班主任要善于把班级取得的优秀成绩、社会上反馈回来的良好评价、班级在领导和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及时告知学生,并通过组织各种有益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对班级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焕发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班主任应充分尊重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班集体管理活动,并且尽量使组织目标与学生的个人目标协调一致,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增强他们的班集体荣誉感,从而自觉地维护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取得学生的认同对于创建良好班风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他水平高超、办事公正、作风正派、以身作则、真诚坦率、待人热情、关心学生、善于沟通,具有民主精神和奉献精神,如果这样做了,全体学生自然会把他视为良师益友。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同感一旦产生,就会敬服老师,自觉地遵守纪律,维护良好的班风。
  
  五、激发模仿心理
  
  模仿是个体受到刺激后引起的一种按照与别人行为的相似方式行动的倾向,它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人际互动现象。模仿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造成人的行为社会化的内部力量。模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察学习。通过对他人的行为特征的注意,在头脑中形成榜样的表象,然后以这种表象为参照,组织自己的行为与语言。二是替代强化作用。一个人通过观察社会对他人的态度而进行自我评判和自我强化。
  模仿是形成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机制,而榜样是模仿的前提和根据。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示范对教育对象内心的震撼力量远远大于理论的说服力量。班主任通过表彰先进学生、进步最大的学生、优秀干部等,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及其体现的班风深入人心,就可以在全体学生中激发起模仿心理,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这是班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任何一个群体,其成员中都有先进与后进、主动与被动的差别。班主任应善于发现榜样、培养榜样、宣传榜样,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对先进学生的宣传上应注意实事求是,否则,这些典型不但不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反而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所以,应尽力从学生身边树立一些可亲可敬可信的榜样。学生愿学的榜样,总是在“值得学”而且“可以学”的情况下确定。班主任在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可采用德育课堂的理论引导,校刊墙报、广播影视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的形象感染,学生讨论、演讲等信息互动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他们全方位的思想共振。
  值得指出的是,典型示范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教育无小节,事事皆楷模。”班风建设是班主任扛起的一面大旗,这面旗帜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要靠旗手的身体力行。作为班风建设的设计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暗示和榜样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班主任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而他本人却不能以身作则,那么,无论如何说教和批评,都苍白无力,他所期望的良好班风永远只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