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班里的“中日关系”

作者:宋 颖




  今年带小学一年级,班里有个学生叫明丽,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日本人。小姑娘长得很可爱,性格较内向,平时言语不多,只是她偶尔流露的坚毅、隐忍的表情既让我赞许又使我迷惑。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生的一连串和她有关的故事,无疑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座位事件
  
  一天,我按照个子高矮给孩子们排好座位。刚刚让他们坐定,只听从教室一角传来叫声:“老师,我不要和她一起坐!”那是一个小男孩,大大的脑袋,瘦瘦的身子,让人一看马上联想到“小萝卜头”。他的小脸涨得红红的,看来这句话憋了好久了,而坐在他身旁的恰恰是明丽,小姑娘委屈得低下了头。我问原因,男孩一声不吭,大有非换座位不可的架势。放学后我把他单独留了下来,经过一番开导他才说出了缘由:爸爸妈妈告诉我,以前日本人杀了很多中国人,他们都是坏蛋,明丽是日本人,所以我不要和她做同桌。
  
  秋游风波
  
  又到秋游的时节了,为了能让孩子们玩得更有意思、更开心,我在班级论坛上发帖征求家长的意见。在陆陆续续收到的建议中,我发现了一封特殊的信。
  “宋老师:
  您好!秋游本是让孩子欣赏秋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尽父母的宠爱,城市中的风景名胜谁没去过呢?恐怕都去过好几遍了。因此,我觉得我们还有比玩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至今还有很多日本人不愿承认侵华的历史,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有些痛是永远不能忘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我提议利用秋游的时间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公鸡和虫子的故事
  
  活动课上,孩子们都在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胖墩输掉了,轮到他即兴表演节目时,他抓耳挠腮了半天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公鸡和虫子的故事》。从前有一只大公鸡,它勇敢又勤劳,天天打鸣,催人们早起,森林里的动物都喜欢它。有一条虫子不服气,它自以为很了不起,想用身体里的毒液害公鸡。聪明的公鸡发现了它的诡计,用有力的脚爪、尖尖的嘴巴啄死了害虫。”
  故事讲到这儿并没有完,小胖子问大家:“我们祖国的样子像什么?”“公鸡。”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你们谁知道哪个国家的样子像一条虫子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猜起来,有的说美国,有的说英国,当听到有人说日本时,小胖子大叫起来:“对,日本就像一条虫子,公鸡总有一天会吃掉虫子的!”话音刚落,明丽“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
  孩子的智慧真的是不能低估,这一切都是我始料未及的。以前也教过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洲等“国际友人”,都是风平浪静,和睦相处,现在如何应对敏感的“中日关系”,实在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能地对某些日本人缺乏好感,面对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右翼分子非但不知羞愧、忏悔,反而整天叫嚣着歪曲历史。看看人家德国总理能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而小泉呢,接二连三参拜靖国神社!可是明丽是没有罪的,她既然走进了中国学校的大门,就理应受到和中国孩子一样的教育:一样享受关爱、尊重和平等。
  我认真思考,内心始终忐忑不安。一方面觉得既然一部分孩子已经或多或少地知道了抗战,那就大大方方、全面、彻底地让他们了解一下,毕竟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也是每个中国人必修的课程。另一方面,我又很担心明丽的处境。在孩子们简单的世界里,一切非黑即白,看到血淋淋的屠杀、掠夺,他们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明丽呢?孩子太小,如果他们直接将日本军国主义暴行和明丽等同起来怎么办呢?倘若那样,岂不伤害了一颗稚嫩的童心!我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可是对分寸的拿捏心里全然没底。
  在焦虑和迷茫中,我和家长、孩子们足足做了一个月的准备。接着,我们利用每天“午间一刻”的时间开展了一个系列活动。明丽介绍了日本的历史、风土人情;有的孩子介绍了日本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有的孩子介绍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我给他们介绍了中日两国间的渊源、交流史;明丽的母亲介绍了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战后日本人民的痛苦生活;另一位在SONY公司工作的家长介绍了当今日本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大部分日本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
  后来,一切恢复了平静,我又看到了明丽脸上的笑容,她和班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着,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我想这件事情对每个孩子的影响或许要若干年以后才能真正凸现。那天晚上,我在班级论坛里写下了几句话:
  “各位家长,孩子不是我们个人的一己私物,我们不能将成人的爱憎喜好一股脑地灌输之。他们是鲜活的生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在健康、客观的环境中,在我们的指引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不知道今天我们做得是否正确,其实这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衡量。我希望在地球变得像村子一样小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能用公正、客观的态度看世界,用冷静的头脑思考问题,成为一个大胸襟的国际化的人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