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得失之间等

作者:佚名




  得失之间
  
  有位七十岁的老先生,携一幅祖传名画参加电视台组织的鉴宝活动。他对主持人说,父亲告诉他,这幅画可能值数百万,所以他总是战战兢兢地收藏着,由于自己不懂艺术,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他想拿来请专家作个鉴定。
  专家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非常肯定地认为,这幅画是赝品。
  主持人问老先生:“这个鉴定结果,一定会让您很失落吧?”
  老先生憨厚地笑了,说:“这样也好啊,至少以后不会再担心有人来偷这幅画,我就可以放心地把它挂在客厅里了。”
  有时候失去可以比拥有更轻松。
  (潘喜乐/荐佚名/文)
  
  野鸡与网
  
  英国乡下流传着一种抓野鸡的老办法,简单却有效。农夫先往地上撒些玉米粒儿,然后在玉米粒儿最多的地方拉起一张网,网和地面之间留出两尺左右的距离。然后他就安心地去地里干活,单等收工时回来取猎物。野鸡机警善飞,农夫既不设机关也不用迷药,却几乎每天都有收获,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野鸡确定四下无人的时候,就会飞到网子附近,低头啄食地上的玉米粒儿。它们边走边吃,从不抬头,就这样一直走到了网下。等它们吃光地上所有的玉米粒儿,便把头一抬,拍拍翅膀往上飞,当然就自投罗网了。这时候它们只要一低头就能从网下面走出来,但被网罩住的野鸡惊慌失措,一个劲儿往上飞,直到最后筋疲力尽再也动弹不得,只能束手就擒。
  野鸡的失误教给我们做人的三条原则:首先,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低头弯腰,误入歧途;第二,得志时避免把头昂得太高;第三,该低头时就低头,不要光想往高处飞,一辈子困在自负的网里。
  (肖春辉/荐佚名/文)
  
  承认缺陷
  
  1985年,研究人员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获得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虚构出两名求职应聘者——大卫和约翰。两名求职者有着一模一样的简历和推荐信,唯一的区别就是约翰的推荐信中多了一句话:“有时候,约翰会难以相处。”他们把两份简历拿给多位人事主管看。哪一位应聘者得到了人事主管的一致偏爱呢?是难以相处的约翰!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对约翰的批评使对约翰的赞扬更加可信,承认了约翰的瑕疵实际上有助于推销约翰。承认缺陷能增加可信度,这不失为一把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刘鹤/荐刘宇婷/译)
  
  捡起地上的鸡毛
  
  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富人和穷人追随着他,贵族和平民也都喜欢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善解人意。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
  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方式,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一切。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在这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以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没错,我的孩子。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能收回吗?”女孩说:“不能,神父。”
  “那么,当你想说些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
  (徐如涛/荐扬子/文)
  
  一罐果酱
  
  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
  记得有一年,我丢了工作。在那之前,父亲所在的工厂倒闭。我们全家就只靠妈妈为别人做衣服的收入生活。
  有一次妈妈病了几周,没法干活。因为没钱付电费,家里被电力公司停了电,然后煤气公司停了煤气。最后要不是因为健康部门为了公共卫生的原因制止了自来水公司,我家就会连水也没有了。家里的食品柜空空如也,幸亏我家有个小菜园,我们只好在后院生起柴火煮菜充饥。
  一天,妹妹放学回家,兴冲冲地说:“我们明天要带些东西到学校去,捐给穷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妈妈正要冲口而出:“我不知道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人!”当时外婆正和我们住在一起,她赶紧拉住妈妈的手臂皱皱眉,示意她不要这么说。
  “伊瓦,”外婆说,“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她会永远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怎么能振作起来,怎么能当上‘富人’呢?咱们不是还有一罐自家做的果酱吗?让她拿去。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外婆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软纸和一段粉红色的丝带,把我家最后一罐果酱精心包好。第二天,妹妹欢快而自豪地带着礼物去帮助“穷人”了。
  直到今天,拥有3家酒店的妹妹仍然记得那罐果酱。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区里,一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妹妹总认为自己应该是“送果酱”的人。
  (徐如涛/荐埃德加·布莱索/文)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