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优化师生关系 焕发教育活力

作者:孙兆航




  学校是育人的机构,教育行为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沟通得以实现的,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心理联系,起着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知识的作用。所以,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尊师爱生为基础,是师生平等交流心灵碰撞的结果。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改进策略。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就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也表现出不少的倾向性问题: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易将高压转嫁给学生;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师生间传递知识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主要有几种表现:
  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系列理性法则去规范要求学生,把学生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一概斥为“越轨”,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老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教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学生似乎也怨气十足,申诉理由时,教师没有耐心去听,学生不愿上某些教师的课,教师也不愿教这样的学生,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于是,背后辱骂教师者有之,给教师起绰号者有之,与教师对着干的有之,个别还采取离家出走或自杀方式表示对教师的不满,于是不少教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难管教?”
  师生关系扭曲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特殊职业,但由于受社会风气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工作热情衰退,责任感淡化,更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拿到的工资没有体现自身劳动价值,于是,或从学生身上“按劳取酬”,或向学生推销教辅,或是让家长请客送礼办私事,或干脆干起了“第二职业”。表现在教育中对学生有亲疏,在排座位、安排班干部、评优树先、教学辅导等具体行为中,常夹杂教师本人的利益因素,不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结果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染上了金钱色彩,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力量,玷污了学生心灵。
  师生关系陌生 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师生间本应该是亲密无间。可是现实中,师生间好像有堵墙,学生从进校入班直至放学,都有一套自己并不认可的清规戒律束缚着他们,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老师上课时看到学生似听非听似动非动的情景,本该十句讲完的话,五句就够了;课余教师主动与学生校园散步、树下谈心、运动场上一块生龙活虎的现象少了,家访也不多见了;学生似乎也不愿和老师交往,见到教师也不愿打招呼,甚至躲着走;学生有了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了困难也不愿找老师帮。以前那个学生见到老师毕恭毕敬,对老师崇拜有加、感恩戴德的时代已渐离我们远去了。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像正比例函数一样,随着亲师性的增强,双方能爆发出强劲持续的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否则,不但会造成教育投入的损耗,而且其隐形影响也是恶劣而久远的。
  
  二、导致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谈到理想的师生关系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大家的共同愿望是:师生间应该“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那么现实中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呢?
  历史的原因:众所周知,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根深蒂固,它是制约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理论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但实际上远非如此,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所以在交往中,往往会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设计你活动,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结果是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也易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逆反等问题行为,严重的还会迫使学生以自我萎缩的代价来实现所谓的完善,从而扭曲了人格精神的发展。
  社会的原因:时代的变化给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都注入了新的内容。以前,教师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受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家庭文化层次迅速提高,同时社会其他人群的文化层次也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层次提高缓慢。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平竞争、双向选择、价值趋向多元化等已成为时代特征之一,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学生身上有所反映。
  教师的原因:首先表现为师德滑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重视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忽略了职业道德修养,自然就易出现教师“向学生推销、索要”,“要家长请客办事”及“家访没空家教忙”的现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名教师把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工具,而不倾注情感心智,那么他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已。难怪我们的教育专家大声疾呼:现在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对学生的情感、爱心和责任。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认可与否,用心与否,投入与否,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和师生关系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是教师观念滞后。从教育哲学的角度透视,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道德关系,教师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生观,从而促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种种不协调,表面看来是因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事实上有些则是教师在落后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一系列行为所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行为的不道德性,不仅表现在已确定的教育方法上,比如教师控制着议事日程,局限于讲述他所熟悉的要领和问题等;而且体现为借助自己职业的权威优势,维护教师自由而限制学生自由,使学生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
  第三,教育方法不当,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当作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不少教师已在理论上认识到讽刺挖苦和体罚的危害性,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又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体罚是有积极作用的。”他们的体验是“三句好话不如一棒槌”,于是诸如:不交作业的,罚抄5遍10遍;不守纪律的,罚站赶出教室;或干脆“家长不来,别想进班”等做法俯拾即是,领导和其他教师也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同时,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压力,使教师形成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加之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排解、疏通渠道匮乏,造成教师多以学生为宣泄对象。受到讽刺和体罚的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或心理负担增大,这种消极情绪或感受与日俱增,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或明或暗地释放出来,结果导致师生关系要么恶化要么松弛。
  另外,如何对待学生成绩,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教好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增长智慧,同时更要育好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体魄,成为合格接班人。可是现实中,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仍以考试成绩优劣作为评价老师的标准,导致教师认为学生成绩才是“硬件”,而育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做了工作也很少有人知晓,倒不如省点功夫,上节课或辅导学生做个题。这样,一方面教师也会按成绩给学生排队,并自觉不自觉地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似乎他们一好百好,长此以往,既影响师生关系,也影响同学间的相处。另一方面很多老师自然就不会主动去认识学生年龄特征、时代特点等共性,也不会对所教育的具体对象的特点作深入的研究分析,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知识、品德、健康、家庭等状况,更不会根据学生的上述特点揭示学生的最佳发展方向,指导他们正确就学、择业。学生只学到了一点,没学到立人之本,离开书本后,他们自然很快就淡忘了老师。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