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规劝诗中哲理深

作者:佚名




  古往今来,在浩瀚的诗歌海洋中有一种规劝诗深含哲理,教人处世为人,劝人为善,促廉戒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安徽省桐城县六尺巷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史载,桐城张英,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家人与邻居叶家因宅基地纠纷,写信给张英,请求他以京官的名义参与宅基地纠纷,不让叶家占到便宜。张英接信后,给家人写去这样一首劝解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这首规劝诗后,打消了争强好胜的念头,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叶家见张家退让,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以诗词的形式规劝他人,大都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写法多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明朝宗室朱载堉曾作过一首劝人不要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规劝诗《不知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乏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这首规劝诗被人称为“十不足”,广为流传,发人深省。
  《全宋词》中有一首辛弃疾规劝儿子的词这样写道:“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充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修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了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据考证,此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辛弃疾要退休,其子不想其权力过期作废,力劝其置田产后再退休,辛弃疾作此词责骂规劝儿子。类似这样教人处世为人的规劝诗,在我国文坛上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规劝诗大都有鲜明的时代感,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在革命实践中,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规劝诗。如毛泽东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陈毅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感事书怀》);廖仲恺的“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决醒儿·承儿》);朱德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等,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规劝诗名句。
  
  山东枣庄坊上乡小河校 孙晓磊 孙晋余/荐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