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堂教学中的心育渗透

作者:杨大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健康的人。健康不仅仅指没有身体疾病的状态,而且是一种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和谐的状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更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本人就初中学段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新授课——分析人物心理
  
  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要学会分析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在新授课,特别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时,我加强了对人物的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造成这种特点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因素。比如教鲁迅的文章《故乡》、《祝福》,我就着重分析了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明显的性格变化,孩子死后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并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说明他们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让学生换位体会,逐渐地学会分析他人的心理。
  
  二、写作课——剖析自己的心理
  
  在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座特耳菲神殿,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人,认识你自己”。也有人说,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整个世界。这说明真正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矛盾期”,对自己和世界都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健全个性,在写作课上,我注重让学生细致地描述自己的经历,深入地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面地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同时在讲评课上,我帮助学生分析,指出健康的个性特征的标准,说明人的动机、需要和活动的关系,促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动机,产生合理的活动。
  
  三、演讲课——培养自信心
  
  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而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说大多数的学生都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这一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专门在课堂上开设了演讲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由老师给定题目或内容,学生先搜集加工资料,然后轮流演讲,每次3—5人,演讲完毕教师评价,并做出鼓励性总结。这一活动见效比较快,学生们逐渐由羞怯变得大方,由紧张变得自然。同时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竟然还培养出一大批普通话标准、口语表达能力很强的人才。
  
  四、读书课——感动无知心
  
  很多的学生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无情,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还总和父母过不去。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是事实,其实是不公正的。因为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第二个“自我中心化”的时期,做事喜欢以自己为中心,过分在意自己的感受。由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他们的成人感越来越强烈,要求“独立”,要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并由此产生了种种逆反心理和行为,与父母之间产生了厚厚的隔膜。为了融洽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特地开展了读书活动,以感动学生那暂时“冰冷无知”的心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找了《花开花落两无言》这篇文章让学生读,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泪。在读书课上,我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朗诵有关“爱”的文章,如《大爱无言》《最美的声音》都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我也体会到,学生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就像是地下的河流,不知该流向何方,这也正是需要执教者去引导的。这种读书活动填补了学生与家长的“代沟”,使学生与家长情感上贴近距离,学生更加理解父母的苦心,也更爱父母。
  
  五、辩论课——矫正迷茫心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断乳期”,这期间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困惑和矛盾——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理想与现实,而这种种困惑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惑的心理甚至走向极端。要矫正学生的迷茫心理,单凭老师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的认知,这需要学生主动改变才能达到,只有自己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为此在课堂上我们开展了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改变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理论”主张,通过改变学生内心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比如有的学生事事要求完美,我让学生辩论这种观念是否合理,能否实现吗?通过辩论学生明白,追求完美没错,但不能要求自己绝对完美,事事完美,那只能带来痛苦。再如针对初中生的过度的自我意识——凡事以我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别人对你那样?而你是不是对别人也那样?讨论之后学生都能更主动地替他人着想,同学之间矛盾少了,更团结了。这种辩论课大多采用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心,真正改变不合理信念,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六、活动课——开启互助心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人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合作精神,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我们既要张扬学生的自我个性,又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为此我们开展了语文活动课,开启学生的互助之心。比如在讲叙事的文章时,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他们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把人物、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体会无助的痛苦,学会帮助别人,在活动课上,我们还进行一些心灵游戏,如“盲人过河”,让学生亲身体会合作的必要、助人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更团结了,更乐于助人了。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